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夏令营季,协和医学院将在年7月10日~年7月14日举行,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将在7月13日开始第一场夏令营。
夏令营作为保研/接触导师的先锋站,同学们参加了吗?
阿源老师在生物化学: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中讲解了低钾血症对心肌细胞的不同影响机制,同学们都去看看。
再次发一遍本周天天师兄讲解的内科学内容:心力衰竭治疗(C部分)音频补发
阿源老师和天天师兄将在「丁香园临床医学综合专题精讲班」为大家贡献更多精品内容,在「医学生考研」()主页面,回复「课程」即可参与抽取抵价券并报名学习。
昨日思考题
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
答案:
肌糖原可以分解,但不能分解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原因在于,由G-6-P→G所需的酶是葡萄糖-6-磷酸酶,该酶只存在于肝、肾中。
年第48题病理学A型题
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的主要病变是
A.纤维素样坏死
B.阿邵夫小体形成
C.梭型瘢痕形成
D.小化脓灶形成
题目解析
变质渗出期: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增生期:风湿小体形成。
瘢痕期:风湿小体纤维化。
本题可参考《病理学》人卫8版教材P。
本题答案
A
考点讲解
本题的音频讲解点击这里哦
一、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1.概念
(1)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β溶血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结缔组织病,也称胶原病。
(2)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及血管,最常累及心脏、关节和血管等处,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3)病变形成了特征性的风湿肉芽肿,即Ashoff小体。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A组溶血链球菌的感染
A组溶血链球菌的感染中的M蛋白质抗原与人心瓣膜和脑等组织存在交叉抗原性,M蛋白被认为是「致风湿源性」的标记。部分风湿病患者在发病前曾有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链球菌等感染病史。
(2)自身免疫机制。
(3)遗传易感性。
(4)链球菌毒素学说。
二、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
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纤维素样坏死,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持续1月。
2.增生期/肉芽肿期
心肌间质、心内膜、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特征性的风湿小体(Ashoff小体),持续2~3月。
3.纤维化期/硬化期
风湿小体内的坏死细胞被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成纤维细胞,风湿小体纤维化,最后形成梭型小瘢痕,持续2~3月。
注意:
风湿病累及了全身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但以心脏、血管、浆膜的病变最明显。
风湿细胞又称阿邵夫细胞,是由增生的巨噬细胞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转变而来,在心肌间质的风湿细胞多位于小血管旁。细胞核大,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面似毛虫状。
风湿小体是由成群的风湿细胞聚集于纤维坏死灶内,并由少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构成。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理变化
1.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内膜炎
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病变初期,受累瓣膜肿胀,瓣膜内出现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并形成疣状赘生物,不易脱落。
病变后期,由于反复发作导致瓣膜增厚变硬,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反流冲击较重,引起内膜灶状增厚称McCallum斑。当炎症累及房、室内膜时,引起内膜灶状增厚以及附壁血栓形成
(2)风湿性心肌炎
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在间质的血管附近可见风湿小体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常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反复发作后Ashoff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
(3)风湿性心外膜炎
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
当渗出以浆液性为主时,则形成心外膜积液;若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形成绒毛心,若渗出大量纤维素不能被溶解吸收,则发生机化,粘连心外膜壁层形成缩窄性心外膜炎。
2.风湿性关节炎
最常侵犯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呈游走、反复发作性。
关节腔内有浆液及纤维蛋白渗出,滑膜充血肿胀,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急性期后,渗出物易被完全吸收,一般不遗留后遗症。
3.皮肤病变
急性风湿期出现的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具有诊断意义。
环形红斑为渗出性病变,多见于躯干和四肢皮肤。
皮下结节为增生性病变,,多见于肘、腕、膝、踝关节附近。
4.风湿性动脉炎
大小动脉均可受累,以小动脉受累较为常见。
5.风湿性脑病
女孩多见,当椎体外系受累时,可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病。
思考题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区别?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报名页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