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脏“砰砰”乱跳,一起揭秘房颤的危害以及诊治要点
孙宝贵医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跳为何“失控”,如何“稳住”心律。我们一起“近距离”了解房颤的诊治要点。
每天,健康的心脏都会跳动10万多次,并伴随每一条生命始终。虽然我们常用“心跳如鼓、心如鹿撞”等词语来形容紧张兴奋时的心理状态,但心脏的跳动其实有它自己健康的节拍。真要是节拍失去控制,发生心律失常,生命也会受到威胁。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5倍于常人生活中,当一个人突然出现心跳加速、节律紊乱,并伴有胸闷等不适感受时,就要警惕房颤发生的可能性了。作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已经成为一种“高大上”的疾病。“高”是指房颤患病率高,我国现患人数达万以上,全球患病人数达万;“大”是指危害大,房颤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增加脑卒中和死亡风险,还会使心衰风险增加;“上”是指患病人数有快速上升的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中,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概率还会不断增加。那么,房颤的可怕之处究竟在哪儿?首先,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和栓塞。房颤时,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丧失,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梗死或体循环栓塞而致残、致死,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5倍于正常人,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可能性很高。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比例为5.3%,35%的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其次,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本身就增加死亡率,为健康人群的2倍。房颤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引发卒中(中风)。抗凝治疗可使血液不易凝固,减少心脏内血栓的形成和脱落,从而减少脑卒中发生。因此,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血栓栓塞事件频发程度的关键。房颤主流治疗:导管消融手术的相关知识点21世纪,出现了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国内年后开始应用,治疗阵发性房颤成功可能性约为80%。这一手术是微创介入操作,只需要在局麻下穿刺静脉,导管通过皮肤切口、血管入径,送到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手术2小时左右,只留下针眼大小的穿刺口,术后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其中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经常发作症状很严重,患者感觉很难受,吃药效果不好或不愿意吃药,这些病人最适合做导管射频消融。其次,持续性房颤患者,发作时间不太长,几个月或一两年,这类患者做导管消融的顺利完成度较高。阵发性房颤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手术成功可能性约70%,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单次手术成功可能性约60%,第二次或第三次手术后累计成功可能性可达90%。但是,目前房颤的消融技术有限,很多病人需要做两次。但两次治愈后,患者可以长期不再发作,也不用担心脑梗塞了。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平台所有,本平台发表的文章将不再一一备注,本声明将适用本平台所有时间分享与转载文章,谢谢您的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