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换瓣膜后又发病,创新手术补心门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刘薇)心脏瓣膜置换后,再发生主动脉瓣周漏的概率很低,可刘刚(化名)不幸遇到了。

日前,医院创新手术方式,把刘刚从生死线上“抢”了回来。

命悬一线

刘刚今年63岁,8年前因“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接受了传统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最近,他再次出现胸闷气短且伴有下肢浮肿,甚至无法平躺。经医院检查,刘刚被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返流(瓣周漏)——8年前置换的心脏瓣膜与周边组织间形成了一个长7毫米,宽4毫米的缝隙,且正好位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之间,两个“心门”呈80度的锐角。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国庆介绍,瓣周漏的发生概率在5%-15%,通常与主动脉瓣的磨损、退化等诸多因素相关。已经经历过一次开胸手术,患者心脏各组织都有着严重的粘连,不仅不具备再次开胸手术的条件,对于微创治疗来说难度也大幅增加。

“治与不治,患者都命悬一线!”李国庆说,瓣周漏如不能完全封堵,或者在封堵后,不慎盖住了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其中一个甚至两个“心门”,都意味着手术失败。

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毅宁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组织了全院的多学科会诊,以3D打印的患者心脏模型为基础,反复讨论、推导,最终决定尝试使用微创介入的方式封堵患者瓣周漏,为他重塑“生命通道”。

转危为安

虽然术前进行了周密考量,可真正上了手术台,却依然一波三折。

“患者瓣周漏管道存在S弯,瓣周漏封堵器输送导管过硬,无法通过。”

“更换冠脉导管后,通过S弯了,但长度不足。”

3个小时的手术中,各种问题不断挑战着医生的应对能力。

手术团队先后尝试了十余种外科手术导管,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手术方式——使用材质偏软的冠脉支架辅助导管,通过患者瓣周漏内的S弯;利用冠脉球囊对瓣周漏的S弯进行重塑,以便于导管通过;在患者体外预装载封堵器,并借助头发丝粗细的冠脉导丝,作为滑轨将封堵器送过瓣周漏后,再完成释放、封堵。

从股动脉到心脏,用头发丝粗细的导丝将直径7毫米的封堵器牵引至目标位置,杨毅宁动作轻柔缓慢。20分钟后,封堵伞顺利释放,精准的“卡”在瓣周漏上,没有对两个“心门”造成任何影响,医护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尽一切可能挽救患者,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杨毅宁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hys/81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