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身体可以哟!每天能走一两千步,最多的一天走了多步!”12月20日,重庆医院胸心外科,63岁的郭晓冬熟悉地和每位医护人员打着招呼,并向他们描述他的近况。但和别人不同的是,郭晓冬背着一个方形背包,背包上连着一根电线,而这根电线从他的下腹部进入身体,连着他左胸处的人工心脏。郭晓冬正是我市首个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患者,当天是他戴上人工心脏的第天。“这个包重7斤左右,不过,背着也不重。”郭晓东打开背包,露出了人工心脏的功能仪器,机器上还有一块显示屏,显示着人工心脏的转速和相关数据,顶上的电池格亮着绿灯,“一个电池可以供电6—8个小时,要没电了就会报警。”郭晓冬说。▲郭晓东向记者展示他随身携带的备用电池。见习记者陈思蓓摄郭晓冬的妻子从自己包里也拿出一块砖块大的电池,她说,自从丈夫植入人工心脏后,出门就得带上电池,“两块一组,备用。”在家时,仪器可以插上V的交流电使用。“我是需要不间断供电的人。”郭晓冬笑着说,除了需要长时间背着供电用的背包,电线埋在衣服里外,他和一般的老年人没什么区别。“你看我从胸心外科所在的9楼爬楼梯到10楼,不需要人搀扶,也没有明显的喘气。我只是不能剧烈运动,但每天都会走一两千步,当锻炼。”▲郭晓东体内的“人工心脏”。受访者供图据了解,郭晓东是一名退伍老兵,身体素质一直不错,直到年被诊断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此后,他多次因心悸、昏厥、医院治疗,甚至安装了除颤式起搏器。去年开始,由于严重的心衰,他稍微走几步就气喘、胸闷,甚至连简单的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他便再也没有出门。今年3月,郭晓东再次入院治疗。经过充分评估,医生决定为郭晓东实施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4月23日,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为郭晓东实施了手术,将一颗人工心脏固定在他左心室心尖上。随着心脏复跳,人工心脏开始在郭晓东体内运转。▲手术后,医护人员对郭晓东进行检查。受访者供图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郭晓东逐渐恢复,术后第1天拔出了气管插管,术后第3天就能下床站立活动;术后第10天,郭晓东第一次走出病房;术后第14天,郭晓东出院。“我记得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请战友们来家里聚会。”如今,这颗鸡蛋大小的人工心脏已经陪伴他8个多月,郭晓东说,他还打算和老伴去泸沽湖旅游。▲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主任吴庆琛正在介绍郭晓东使用的“人工心脏”模型。见习记者陈思蓓摄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主任吴庆琛介绍,置入人工心脏后,郭晓医院复诊,医生团队也会根据他的情况通过外置仪器为他调整人工心脏的相关参数。“人工心脏的设计使用年限在30年以上,在已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中,也有使用达数十年的。”吴庆琛介绍,我国心衰患者数量已超千万,其中,终末期心衰患者占据心衰患者数量的10%左右。左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通过手术植入的心脏支持系统,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功能,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次手术应用的是“重庆造”人工心脏,于年8月获批,是国内首款获批的人工心脏产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hys/81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