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安徽利辛县偏避小村庄贫困家庭的6岁男孩张广龙得到爱心的资助,成功地完成了心脏修补手术;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2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孤儿洪唐玲、洪董萍不仅接受了爱心手术,而且在来自各方的关爱下,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盱眙市多个来自贫困农村、下岗家庭、残疾双亲家庭的先心病患儿接受了爱心资助的心脏修复手术……一份份生命礼物让一个个身患心疾的孩子获得了新生,13年间,在陈群医生的主持下,名先心患儿获得成功手术,全部存活。陈群在一次次手术完美结束后,总会无比欣慰和快乐,感受到清泉般的幸福。
图为陈群医生工作照
四十五年的医者生涯中,对医生的职责和担当化作了对病患的执着和深沉的爱,这已经融入了陈群的血液中,也融入了她整个生命的旅途中……
偶然中成为白衣天使
年12月,陈群出生在上海法租界南区一个名叫“花园弄”的小弄堂里。这是一个由将近20座矮平房毗邻而成的弄堂,这里的住户大多数是来自苏州、苏北地区的“移民”。有点像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剧情描述,他们中有开成衣铺的,有卖花的,有拉黄包车的,也有做巡捕的……
陈群的母亲身体孱弱,她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名医生,但是陈群从未觉得自己有成为医生的可能,因为她天生胆子小,看到老鼠和蟑螂都害怕得乱叫,她认为像自己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成为一名手拿手术刀的白衣天使呢?陈群曾经梦想过成为一名美丽的园丁、一名身段婀娜多姿、唱调婉转优雅的越剧演员。读小学时,她常常会召集一些年纪小的孩子们到自己家,她为他们上课,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小黑板上写上粉笔字,给他们布置课堂作业,还会学着老师批改作业,圈出订正部分让孩子们修改,俨然是一名称职的小老师。她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越剧迷。寒暑假,她会和弄堂里的姐妹们一起唱戏做戏,找出自己家的绸被面,披在身上,当作戏衣水袖,渐渐地姐妹们不再满足于自唱自乐,最后她们竟然在弄堂的空地上搭建起了戏台,上演《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等,引来了众多观众围观。上中学后,她对越剧的迷恋越发厉害,常常会把零花钱省下来看戏,有一次上海越剧院在人民大舞台演出《红楼梦》,这个小小越剧迷甚至带了一个小凳子凌晨到剧场售票处前排队买戏票。
文革时的陈群
命运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初三毕业后,在一群同学的煽动下,陈群考进了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与“白衣天使”挂上了钩,朝着母亲的心愿迈出了第一步。护士学医院内的思南路后门,是全日制寄宿学校,宿舍就在复兴中路路口思南路41号那幢红色小洋房里。在病房见习时,陈群好羡慕真正的医生和护士们,他们穿着白色制服,在病房里进进出出,充满了神圣的自豪感和高尚的职业感。
工作间隙小憩
年暑假,在临床实习阶段的陈群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因为当年医学院招生名额不满,有关部门要挑选一批护士学校的学生上大学。陈群幸运地被录取为上海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大学里,她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是班级解剖课代表,也是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和团委书记。一次临床实习让陈群真实感到了医生这个职业本身所赋予的含义。当时她被安排医院。一个周日,陈群在外科病房值班,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在直肠癌手术后继发多种并发症,处于昏迷状态,整整24小时,她守在病人的床前,听血压、数脉搏、看呼吸,写记录。随着老人深而长的临终呼吸缓慢下来,一旁已经处于疲惫状态的陈群第一次亲眼目睹生命的渐渐远去,在家属的嚎啕哭声中,她送走了裹着白布的老人,也多了几分感概,医生是在第一线上与死神进行斗争的勇士,他们是守护病人生命的卫士,是病人心目中的救世主,医生肩负着崇高和伟大的职责,但是也必须要面对一份份沉重。
正当陈群踌躇满志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时,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她被通知去上海市卫生局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一个未婚女子要宣传和落实节育、避孕等方面的工作,着实有些困难,但是陈群却很快适应了那里的工作,完全进入了一个国家机关干部的角色。年,即将临盆的陈群终于结束了8年的机关工作,医院,那一年她27岁。
爱在心中
陈群被分配进入的科室是胸外科。一个刚生完孩子的母亲能胜任胸外科巨大的工作压力么?在领导和同事的质疑声中,陈群开始了挚爱的“医者人生”。
每天清晨,陈群总要背着一个大包,包里装满了尿布、奶糕之类的婴儿用品,怀里抱着儿子,挤上公交车,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紧抓出把手,到站后从人堆中费力地挤下车,医院托儿所,把孩子交给阿姨后,飞奔到外科病房上班。
陈群所在的病房收治的病人大多数是肺结核、肺脓肿、良性肿瘤和部分肺癌、食道癌的患者,还有部分因为车祸和工伤引起的胸部外伤患者。这里的工作特点是各种手术多、手术时间长,伤口换药的工作多。耐心、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使她很快适应了外科医生的职业。在经过一年半繁重的工作考验后,陈群被安排到要求更高的心脏外科工作。
第一次触摸心脏让陈群万分激动,那是一个心脏二尖瓣膜狭窄的病人。在主刀医生完成扩张手术后,在经过一番消毒后,陈群的手指第一次进入跳动的心脏,那是生命的搏动,她感到手指被瓣口周围的血液冲击着,那是生命展现出来的活力!在人生的长河中,心脏每分每秒都在有规律的跳动着,它是造物主赐予人生命的杰作,这是一个多么美妙无比的工作!心脏外科工作虽然异常辛苦,但是挽救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人很有成就感。
陈群所在的心脏外科是一个学习氛围十分浓郁的群体。老前辈们经常推荐一些国外的英文文献,自己的英语基础很差,怎么办呢?自己的爱人是解放日报的记者,平时工作也十分繁忙,为了更好地掌握心脏外科的技术,更好地挽救心脏病人的生命,陈群将一岁半的孩子送到了一家弄堂托儿所全托。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和学习中去。她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开始了分分秒秒的不停顿的节奏。白天在手术台、病床边学习手术操作知识,晚上在书桌前台灯下学习理论知识,陈群像一张挤压后的海绵张开了无数个空隙,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看不懂外文杂志,先看中文书,陈群选择了几本国内心脏病学家们撰写的书籍。经过学习消化,她按照病种缩写了每种心脏病的综述,其中包括胚胎学、病理解剖、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学要点,手术方法、麻醉、体外循坏等。除了自己学习,她还为护士们上课,让她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全科业务学习会议上,她和全科的医生们一起热烈地探讨业务知识。
中文心外科理论学习过关了,英语学习随之跟上,一本字典、一本语法教科书,几本英文文献,陈群一坐下就是学习老半天。上世纪70年代末的生活条件很差,陈群一家三口住在父母家的后客堂间,老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夏日蚊虫多,就点上几盘蚊香,到了寒冬腊月,她就用棉大衣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再抱个“汤婆子”在手里。因为太过于专注,每次看完书起身,陈群总是觉得两腿不听使唤,需要用双手敲打片刻才能缓解。而这样的苦读整整持续了4年,她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了新的飞跃。而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陈群的业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她开始接触到各种心脏病手术,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倾注到了每次手术中去。
对病人深沉的爱凝聚在陈群的心中,很少有医生会记住自己病人的名字,在陈群的自传体文学《爱在心上——一个心脏外科女医生的自述》中详细记录着很多台心脏病手术的详情。其中包括病人的年龄、姓名、家庭情况,以及手术细节、术后的护理、康复情况,有时候还会配上她和病人的合影。
年,遇到了苏州的老卫夫妇,家里两个儿子都是先心病,大儿子小军在心脏修补手术后因为肾衰竭并发症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不能让这个家庭再失去第二个儿子。对二儿子小鸿的治疗,陈群竭尽全力。小鸿的心脏病请已经到了晚期,达到了禁忌手术的标准。陈群细致观察,发现心脏杂音还在,动脉血氧还在90%以上,她果断判定还可以进行手术,不能耽误,手术马上进行。但是术后几天,还是遇到了类似的突发情况,小鸿无法拉尿,血压心率都在上升,再不解尿会引发膀胱破裂,心急火医院,在观察后她用手在孩子的小腹部轻轻按摩,10分钟后,孩子解尿,终于脱离了危险。如今老卫一家三口已经移居香港,小鸿已经结婚生子,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陈群医生与手术后20年的小鸿合影,年
年,浙江省沈家门普陀山地区的一个工厂干部带着8岁的儿子刘青来到了上海求医。他的儿子这两年口唇渐现出青紫,经诊断孩子得的是名叫法洛四联症的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利用科室自主研制的带瓣牛心包补片陈群成功地完成了四联症心脏修复手术。术后面对病人家属的诚挚感激话语,陈群泪眼朦胧,原来手术之前,刘青父母前往普陀山求佛,僧师说他们能遇到观音菩萨一样的医生,而在他们眼中,陈群就是那位崇敬的观音菩萨。这个世界上哪有神灵,但是病人对于医生的殷切盼望却让陈群无比动容。术后刘青恢复得很好,不仅正常上学,还能参加体育课。15年后,这个昔日的心脏病患儿已经成为一家公司的职员,他再次来到上海,找到陈群表达感激之情。
年,一个名叫柏吉的三岁男孩走进了陈群的生活,这个来自上海郊县的满头黄发的男孩因为反复肺炎被查出心室间隔缺损,病情已经发展到并发肺动脉高压。经过8个小时的手术,孩子的心脏功能得到了恢复,但是术后并发症接踵而来。周日,正当陈群打算兑现长久以来的承诺,陪丈夫和儿子去公园划船时,医院的紧急电话,孩子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顾不上家人的反应,医院,仔细查看症状后,快速做出了“气管切开”的决定,吸出大量黄黏痰和红色分泌物,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年,柏吉抱着自己的孩医院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捧上鲜花,陈群百感交集。
……
黑龙江知青儿子郭雷手术后18医院感谢医生(小儿科病房,年)
这样的事例在陈群那本厚厚的自传回忆录中,还有很多很多,一言一语记录着一个个与死神作战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以及医生与病家心灵交汇的感动记忆。
迎来人生的巅峰
朝着医学的高峰不断攀升,进取和拼搏是陈群人生的“代名词”。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多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重新恢复,年,38岁“高龄”的陈群在取得主治医生职称后,一鼓作气考上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专业研究生。研究生第一年学的是基础理论、如生理、生化、细胞学、还有外语、数学、统计学等,陈群的高中阶段在护士学校度过,没有学过高中三角、几何和微积分,在无线电厂担任工程师的妹夫被她请来做老师,每隔一天上门辅导,那些过去犹如天书般的题目逐渐开始被破解,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陈群奇迹般地通过了微积分考试。当时陈群的家只有小小的12平米,常常是她在书桌前学习,儿子在饭桌上吃饭看电视,而丈夫则在小沙发上接待来访的朋友。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环境中,陈群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取得硕士学位。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开始派出大量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员赴国外学习,在硕士阶段毕业后,陈群被派往澳大医院心脏外科中心进修学习。
悉尼海港的水比天还蓝(年8月)
出国,让陈群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在一年的时间里,她不仅出奇的顺利地度过了语言关,还作为澳方导师拔克斯顿医生第一助手参加了近例手术,其中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瓣膜置换手术以及动脉瘤、心脏肿瘤等复杂疑难手术,在大洋彼岸学到了世界先进的手术技术。
和普通的留学生不同,一边学习,医院制度的改革,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所深深折服,将医院的所见所闻归纳成了一份份书面材料,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各级医生职责、护士训练等各个方面。《医院见闻》、《世界第一个冰冻胚胎婴儿诞生》、《澳大利亚移植心脏成功》等三篇文章先后在国内报刊刊发,医院改革的10条建议先后登载在《健康报》、《半月谈》杂志和解放日报的内参上,引起了国内相关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