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外天五运之气变化导致天气有盛衰论

本篇继续黄帝内经普及系列的气论部分。篇幅较长,却深入阐述了五运内涵,回答了学习者心中疑惑。

在上篇末尾提及天气盛衰产生亏空的原因,还有虚风邪气产生的原因,以及正常天气产生的原因。本篇就谈论以上各个原因,原因较深,本篇先说基础部分原因,即五运是如何影响到内天天气的。

在《五运来于天外天,论二十二》一篇里,说明了五运之气的存在,这是内天天气产生的原因。黄帝说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应为喜怒悲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

这段黄帝原话,语义为:

“天外天的五行之气的运动,控制了天的东南西北和中央五个方位,所以产生了内天的寒暑燥湿风五种天气的变化。所以人的五脏化生出心的火气、肺的金气、肝的木气、脾的土气、肾的水气,五脏的五气于是化生出心喜、肺悲、肝怒、脾忧、肾恐五种神气。老师论述说五运之气互相沿袭而都有治理,结束一个完整的季节,圆周循环复归最初。”

这段原文里五脏对应的状态是喜怒悲忧恐,依据前后文校对,其中的思是不对的。因为世传流行的内经版本,其中一大严重错误就是把五脏状态解释为情志,其实这是心神的五个状态,并非简单的情绪。心神会在其它四脏也有不同状态,心脏是神所居住的房子,所以以心神而论。其实魂魄意志也是心神的表现,是神的延伸功能。心神加上肝魂肺脾脾意肾志五者的状态,五神之态就是心喜、肺悲、肝怒、脾忧,肾恐。内经流行版本有错误把肺悲说成肺思,脾忧说成脾思。

黄帝的这段话说的是天外天的五运之气,通过五行变化,产生了内天的五气变化,以及人体五脏五气的五个神气状态。喜怒悲忧恐,就是神在五脏的五个神气状态。五个神气,则是心神的神气、肺魄的魄气、肝魂的魂气、脾意的意气,肾志的志气,也称之为五脏的五气。

紧接着黄帝面对鬼臾区发问“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这句发问,问的是五运五气,是怎么和三阴三阳的六种天气时令匹配的呢?语义“希望听闻老师说与我关于三阴三阳的观测,二者怎样闭合的?”

来看大臣的回答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医学大臣回答黄帝的这段原文,老读者应该比较熟悉了。作者说过内涵的。

鬼臾区扣头再次下拜回答说“非常光明的问题呀!五运作为阴阳,是天地的道路,是万物的纲纪,变化的父母,生啥的本初,神明亮的府邸,不可不通呀。(可不通乎,文字传承错误,应为“不可不通乎!”)

此处的天地之道,就是天道地道,就是天的道路地的道路。指的就是五运之气,其中在《五运来于天外天》一文中说过,二十八宿的天道通往大地的门是奎璧,而窗户则角轸。如图,黑字是二十八宿位置。

知道二十八宿的的位置,再结合《五运来于天外天,论二十二》一文说的五运之气产生的状态,就知道五运之气是通过天道之门的奎壁二宿,和天道之窗的角轸二宿,共同通往大地的,而后产生天气和地气的交合,因而产生了万物。

继续看鬼臾区的话,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这段话语义:所以物的产生叫做化,物到达最远处叫做变,阴阳的无法测量叫做神,神的使用没有具体方法叫做圣。

对于变化一词,可不是当今词汇变化的内涵,在内经里面特指内部的化生,与外部的运动。从内到外的产生才是化,在外部有所运动产生位置更改才是变。在《论十七》里面有细致说明,老读者已经有了深入接触不难理解了。

明白了变化的医学内涵,才能懂得什么叫做“神”。鬼臾区的解释是“阴阳不测”,其实就是阴阳的变化无法测量的意思,作者理解为变化无穷的动力。也就是说天地万物运动的动力就是变化无穷的神,由此可见来于天的神,不是指神仙,所以道家学说区别于宗教的依据就在于此。

依照阴阳不测谓之神的解释,看得出神为运动的最初动力,内部是阴阳构成的。那么我们就明白了,要想人体有神,就必须阴阳调和。由于阴阳是不能测量具体数字的,那么把握阴阳的方法是什么呢?

后一句说“神用无方谓之圣”,回答了把握阴阳的方法,那就是“无用”。无用不是没用,而是依照变化无穷而顺之的使用,阴阳咋变就咋用,跟随无穷的变化就可以实现“神用无方”了。达到这个程度的人,也叫做圣人。所以圣人不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所以这是道家区别于儒家的所在。

懂得了“无用”之法,就明白为什么学医不能依据物论了,物有限制,而变化无穷,怎能依照有限的物体面对无限的变化呢?所以现代中医堕落的原因,就在于总想穷尽药方来解决无限变化的阴阳,这是行不通的。应该明白阴阳变化的原理,跟随变化而制定对应的调养方法和治病方法。不能靠背诵书的方式学医道,所以道家学说忌讳儒家的死记硬背,这就是为什么儒生理解不了道家学说的原因所在。

继续鬼臾区的话,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这段话,想必老读者也熟悉了。熟悉内经的读者会发现此段话,在内经《阴阳应像大论》就被引用过。但是世传的内经版本在改篇是混乱的顺序,该篇文字是这样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校对鬼臾区的这段话,应该明白正确顺序了,应该是鬼臾区的这段话在前,然后才是“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的一段。

读者学习《阴阳应像大论》的东西南北中央的化生的文字,很是费解,其原因就在于鬼臾区的这段文字应该在最前,是引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化生的依据。

来看看鬼臾区的这段话语义:

(夫fú,句首表示开头语气词。)变化的被用,在天是黑色,在人间是道路,在大地是化生。大地化生出五种性味的物体,人间的道路产生人的智慧,天的黑色产生了神。

不知道读者看了语义翻译后,可否理解呢?读者甚至可以调整顺序来理解,变成“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玄生神,道生智,化生五味。”这个顺序就更容易理解了,作者甚至认为调整后的顺序才是本来顺序。

天的变化应用是玄,玄本义是黑色,引申为玄奥深奥不可测的意思。其实黑色就是啥都看不清楚的颜色,玄奥莫测作为引申也就容易懂了。阴阳不测谓之神,指的就是天的变化应用就是不可测的玄,所以玄产生神就不难理解了,不可测的就是神,可测的是物体。由此可见,天地万物运动的最初动力就是不可测量的,物理学上的运动惯性的存在依据就是因为天玄的存在,导致神的产生,当然万物运动不需要外力了,里面有阴阳互搏的神在推动运动的,这就是物理学的惯性理论,在道学里指的就是玄生神的结果,无法测量的,不可知的,不能深究终极原因的。

人的变化应用是道路,道路也可以引申为技术,正是因为人选择不同的道路,所以产生了各种技术,智慧随之出现。所以道生智也就懂了。

大地的变化应用就是化生各种物体,各种物体的性味就是苦辛酸甘咸五种。所以不难理解“化生五味”了。有读者说药书有各种味的记载,常有苦寒之药的说法,按照五味理论,苦药应该是热,寒药是冷,怎么会有既热又冷的药呢?这个是因为内经的五味理论指的是内部性味,而不是外部发散出来的臭xiu味和口味,药书不区别这些内部性味与外部臭味口味,所以混在一起说明,于是药性的味就是失真几千年了,医学也就堕落走进死胡同了,这就是当今的中医现状。

玄生神最难懂,其次是化生五味,道生智较容易懂。

到此看得出鬼臾区的这段话,是读者对于五运如何决定天气和地形的理论依据,格外重视了会入门内经的气论的。

继续鬼臾区的话,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看了上边玄生神、道生智、化生五味后,这段话就开始明白了。

这段话在《阴阳应像大论》里面有详细阐述,读者看了这篇文字后,再来核对鬼臾区的话,会加深《阴阳应像大论》对于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生化就容易理解了。

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生化,都是天地人对于变化的具体应用,而变化就是神的表现。明白神是天地万物变化的动力了,那么就懂得为什么是“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这一系列的表述特点了。神是天玄所生,所以首先在天有表现,而后降临大地又会在大地有表现。天地都有了神,所以就有了天地的结合,实现了天之阳与地之阴的结合,阴阳结合所以万物产生了。都是神的具体应用,所以文字阐述的时候,是“神在……”的格式阐述的。

由此可见,神的功用何其重要,没有神就没有天地的变化,也就没有天地的结合,人和万物也就产生不了了。那么读者就明白,为什么内经作为医学,要涉及天文地理了,也就明白为什么读者会格外重视普及五运了,也就明白为什么作者的气论和世传的气论的区别了。说五运五行,离不开神的阐述,这就是作者普及内经的一大特点,和世传的名人解释很不同的,看看曲黎敏等传播内经的言论,读者是不能明白医学的神和鬼神的神有啥区别的。

鬼臾区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说神在天的表现就是天之五气,即风热湿燥寒,其中热指的就是“暑”。神在地的表现就是五类物体,即木火土金水。

在《五运出五行,五行出六气。论十八》里面有说明,是五运的一火化成了暑火二气,天之五气就变成天之六气了,即风暑湿火燥寒,暑是君火外火,火是相火内火。以后篇章还会继续展开论述暑与火的内容,说一下君火相火作为外火内火的不同功用。

要留意世传的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和木火土金水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世传的五行理论失真,把五运之气和五类物体混淆了。木火土金水是大地最初的五类物体,是五运之气经过五行变化后在大地化生的,当然五类物体还会派生出无穷无尽的物体。而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是特指五运之气的内涵,金木一对,水火一对,土在中间。

回过头去再看《阴阳应像大论》的五方位化生的文字,也就容易懂了。

鬼臾区的“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一句,就是对神的功用的总结。因为天地都有神了,所以天的神就是气体,地的神就是形体,形体与气体互相感应,于是万物被化生而出了。这段话的总结,是指引读者理解《阴阳应像大论》的五方位化生万物的依据,要想明白这篇文字,读者得明白鬼臾区的话才能懂。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内经的方法除了要有道德论的虚无生实有的基础外,具体方法就是通读全书,前后对照,反复校对,那么偶然一日你会心中一亮,原先不懂的文字突然明白了。这就是内经说的“神明”产生了,读书学习有神明的方法就是得通达全部才行,最忌讳某段话某篇文章的死读。神明,不是说神仙,而是说阴阳互搏产生的动力出现了,因此神处于明亮状态。阴阳互搏,就得通达全部,不能偏执局部。

鬼臾区的话还没有结束这一段阐述,我们继续,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这段话是对天外天的五运五行之气的阴阳划分。这段话作者说过多次的,老读者应该熟悉了。

五运之气在天为上,在地为下,所以是万物的上下二部分。对于人来说,则是在天地之间,天覆盖地承载。

因为五运之气的五步行产生了五行状态,是通过天的门户传给大地万物的,所以五运之气的行走道路就有了左右之别。天道的门户上边说了,二十八宿的奎壁二宿是门,角轸二宿是窗户,五行之气从天外天到达天内天,到达大地,就是从奎壁角轸的门户过来的,具体的左右以后会有文章细说,此处暂且只说大概。

水火之气在五行之气里面是最基础的部分,是阴阳的最初,所以当做阴阳的征兆。土气在五行之气里面是平台的作用,天地万物的水火互相搏击产生作用都是在土气上进行的。进行的结果就是水火利用土气产生了金木二气,所以说“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就是说金木二气是水火生产的终时,先生产木气,再生产金气,木为始,金为终。

鬼臾区的话已经分析完了。读者细细揣摩,对于五运具体如何应用到天地万物的,要开启智慧通达全书,读得越多,理解越深刻。推荐王冰的内经版本为基础,杨上善的版本《太素》为参考,就差不多了。至于宋元明清的名家解释,暂且搁置,不要理睬,因为这些解释多受了儒家道教的影响,不能算作基本读物了。基本读物,就看王冰和杨上善的书即可。再结合作者的辅助解释,相信读者不难入门的。

五运只是决定天气的吗?

黄帝也有一问,“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问鬼臾区五运之气主管天气四季的情况怎样,而鬼臾区回答说五运不光主管天气的,来看鬼臾区原文对话,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鬼臾区回答说“五行之气的运行,各自有终结的一个完整的时间,并非仅仅主管天气季节的。”

这段话就是说五运之气的五步行,会让五行之气运行于天地万物的各个时间里,无所不在的,并非只是主管天气的四季。古代称呼四季叫做四时,简称时。这里的“日”不是一天的时间,而是虚指所有时日的时间。换句话说,五行主管天地万物的空间之外,也主管天地万物所有的时间。足见五运之气的五行多么重要。

五运就是二十八宿的五色之气,五色之气产生的五种步行的运动变化就是五行,新读者没有看《五运来于天外天,论二十二》一文,再次重复一下。

五运之气如何产生天气盛衰变化的?

黄帝有此一问,“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黄帝接着称赞鬼臾区说得好,又问天气有多有少是怎么回事?地理的外形有盛衰是怎么回事?

来看鬼臾区回答的,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鬼臾区回答说,天气的阴阳变化产生的多少不均,就是三阴三阳的状态。大地的外形文理的盛衰变化,认为是五行之气的治理的原因,五行之气各有太过和不及的存在。所以五行之气的开始,是有余的部分过去,则不足的部分跟随过去;如果是不足的部分过去,则有余的部分跟随过去。知道迎来的和跟随的部分,五行之气的变化就可以预测了。天外天五运与司天的五运对应就是天符,天外天的五运之气与司地的五运对应就是岁直,天外天的五运与司天司地同时闭合匹配就是治理。

“气可与期”的期,是本义约会约定。与期,就是与之有期,就是和五行之气有约定的意思,也就是可以预测五行的意思。

三阴三阳在《论十八》里详细阐述过,老读者都看过,新读者可以去了解下。指的就是天气的阴阳多少的变化。

因为天气上半年是天主管,所以叫司天。下半年是大地主管天气,所以叫司地,也叫在泉。天外天的五运的五步行变化,分别和司天在泉同步,就产生“天符”与“岁直”的好天气。如果三个五行同时同步就是治理的状态了。

以上就是天外天的五运五行之气具体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大致过程。具体的天气盛衰和地形的盛衰的详细内容,下篇再细说,会展开一下虚风实风正风的产生原因,和太一星的运行关系,说一下太一星运行在不同位置产生的虚风实风正风,以及产生的福与祸具体都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by/816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