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七旬奶奶心梗后心脏破洞微创室间

10月9日,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何仲春副主任带领团队,在医院多个科室的协助下成功为一例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进行了微创室间隔穿孔封堵术。据了解,这也是该院首次开展微创室间隔穿孔封堵术。10月11日上午,医院见到了74岁的患者谭奶奶及医护团队,从他们的讲述中,拼凑出惊心动魄的28天。紧急开启绿色通道为封堵术提供机会10月11日上午,医院心内科一病区主任马丽霞走进CCU(心脏监护室),为即将出院的谭奶奶做常规检查。陪护在病床旁的女儿告诉记者,最近正是收稻子的季节,9月9日结束农活后,母亲拿起扫帚简单清理了下院子。事后一向身体健朗的母亲表示左侧心脏附近隐约有些疼痛,“原以为是干活拉伤了筋骨,没想到疼痛逐渐加重,家里人都觉得不能再拖了。”9月11日,女儿将谭奶奶送到了医院。入院时谭奶奶不仅有着胸痛、气促的症状,结合检查发现其同时伴有心脏杂音、心电图异常等情况。心内科一病区副主任何仲春判断:患者不仅心肌梗死,很可能还出现室间隔穿孔的并发症。何仲春介绍,室间隔穿孔分为先天缺损和后天破裂两类,先天形成的穿孔形状相对更规则;后天形成的室间隔穿孔则是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低,但是很凶险,死亡率极高。”经过急会诊,何仲春立刻开通绿色通道,及时为患者开通闭塞的前降支,并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之后,球囊导管会随着心脏的舒张和收缩而充气和放气,以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冠状动脉的灌注,维持患者的生命,等待着下一次的室间隔封堵手术的最佳时机。多科室协作成功实施封堵术手术时机是室间隔封堵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大部分治疗方案都选择在急性心肌梗死的4-6周之间。这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且室间隔穿孔周围组织瘢痕形成。谭奶奶的手术时间定在入院的四周后,即10月9日。在这之前,她需要每天卧床静养,对各项生命指征进行严密的监控,以更好的完成手术。另一头,何仲春设想了多个方案,和同事开展了密切的讨论。“此次封堵如果不成功,则需要请外科在6周时再次进行修补手术。”何仲春有一丝担忧,外科修补并不是万全之策,仍有不到30%的可能性形成再穿孔,危及生命。内科封堵术仍是目前最优的选择。考虑到谭奶奶年纪较大,心功能差,开胸体外循环手术风险极高,医院介入室、麻醉科、ICU、心胸外科、血管外科MDT会诊,共同讨论认为目前存在手术机会,介入封堵的方式为最佳治疗方案。“麻醉用多少剂量、使用什么型号的封堵器、手术中对封堵器用多大的牵引力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慎之又慎的。”何仲春说。最终,在医院多学科鼎力合作下,心内一科结构介入团队经谭奶奶左股动静脉入路,克服轨道成角大,封堵位置深,穿孔直径大等手术难点,成功于室间隔穿孔处置入一枚封堵伞。术后即刻,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谭奶奶血压上升。10月10日,拔出机械循环辅助装置,谭奶奶转危为安。“谭奶奶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何仲春说,这次手术的成功与谭奶奶的高度配合有分不开的关系,“卧床28天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有些患者很难克服,甚至都等不到手术的机会。”急性期死亡率达70~80%马丽霞介绍,室间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间,“类似于两个房子中间的墙壁”。室间隔穿孔发生后,会导致血液从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使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肺血流量增加,从而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引起肺淤血。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尽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仅有1%~2%并发室间隔穿孔,但一旦发生往往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极高。”如果单靠药物保守治疗,年生存率仅7%,急性期的死亡率也高达70~80%,很多病人难以度过这个时期。经过检查,谭奶奶此次穿孔位置较低,是靠近心尖附近的穿孔,对手术比较有利。“不仅并发症会相对减少,而且对相关瓣膜结构和传导系统的影响也较小。”马丽霞介绍。心梗目前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在马丽霞的临床生涯中,接诊过最年轻的心梗患者仅28岁出头,“对于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预防守则就是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少烟少酒。”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仍是心梗高发人群,需要坚持规律服药,配合治疗,预防心梗的发生。潇湘晨报记者梅玫来源:潇湘晨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by/81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