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医院来说,好技术于患者意味着更好的健康体验,更高的生活质量。
近日,河北医大一院心脏外科通过一项优势技术成功为患者治疗了心脏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非常满意手术效果,对医院充分考虑患者生活感受、医患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性化治疗方案的服务理念大加赞赏,实现了“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个朋友。”
59岁的吴先生有10余年的高血压病史,半年前曾出现一过性前胸闷痛,持续约半小时,之后症状自行缓解,吴先生并没有太在意也未进一步诊治。不料,近期吴先生间断胸闷、气短,持续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为明确病因,特意到河北医大一院心脏外科就诊。
入院后,吴先生接受了相关检查。心脏超声科何小梅主任为其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后叶部分腱索断裂、二尖瓣后叶脱垂伴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全心增大,肺动脉高压(重度)。超声所见:二尖瓣后叶尖部可探及两条条带状,收缩期挥入左房,舒张期甩入左室,呈“挥鞭样”改变,二尖瓣后叶瓣体P2和P3交界区可探及4.2毫米的裂隙。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前降支内膜欠光滑,近中段可见85%弥漫性狭窄。
经心外科科内会诊,认为该患者二尖瓣后乳头肌梗塞导致腱索断裂,引起二尖瓣后叶脱垂伴关闭不全,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不抓紧治疗,吴先生胸闷、气短的情况会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这种情况,如行传统二尖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需终身口服华法林+阿司匹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两种药物有协同作用,长期服用会增加患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的风险,且需要终身监测PT值,患者必须定期来院复诊。
从患者安全,改善日后生活质量的考量出发,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协商,最终确定为其实施二尖瓣成形+冠状动脉搭桥术,如此则可以在口服华法林+阿司匹林半年后改为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避免增加出血风险,也医院监测PT值的麻烦。
经积极术前准备,改善心脏功能后,由心脏外科王军主任、张会军副主任为吴先生实施了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成形术。术后经过常规强心、利尿、支持心功能、预防感染等治疗,吴先生恢复顺利,满意出院。术后复查,效果非常理想。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该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出院当天还为心脏外科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心脏瓣膜病是怎么回事?
心脏瓣膜病,特别是房室瓣关闭不全或同时合并狭窄,往往是瓣叶、腱索、乳头肌和瓣环等心脏多部位结构受累所致,在我国属于常见病。目前治疗方法包括瓣膜成形、人工机械瓣膜替换、生物瓣膜替等。
自上世纪60年代,人工瓣膜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脏瓣膜病以来,因其操作标准化程度高,纠正瓣膜病患者心内血流效果显著快速,在临床上迅速推广,已是心脏外科常规手术。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机械瓣膜置换后虽能长期使用,但需终身口服华法林抗凝,增加出血性疾病发生风险,加之需长期反复监测PT值,使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受到限制;而生物瓣膜置换虽然抗凝时间较短,不用终身口服华法林,但因其使用年限有限(一般为10-15年),影响长期使用。
心脏瓣膜成形修复手术,应运而生。它根据患者瓣膜情况,通过修复、成形,以达到治疗目的。与人工机械瓣膜替换相比,瓣膜成形术避免了长期服用华法令等抗凝药物引起的并发症;良好的成形效果有利于心功能恢复。尤为适用于缺血性瓣膜病、退行性瓣膜病、不伴严重钙化的风湿性瓣膜病、育龄期妇女及抗凝剂禁忌瓣膜病的患者。
该手术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精准判断瓣膜病变位置、范围,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对于手术医生、心脏彩超医生水平要求很高,尤其适用于瓣膜关闭不全病例,是心脏瓣膜外科发展方向。
河北医大一院心脏外科从患者安全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