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候天坛斋宫的御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甘肃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2716.html

每次逛天坛公园总要驻足斋宫,看那御河床底长满青草,不见昔日河水流淌,更闻不到蛙鸣声声,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心想要是能恢复满池的清水,该多好啊!

天坛斋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位于西天门(俗称二道门)内南侧,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内外两道御河、两道宫墙,是一座“回”字形宫城式建筑。初建时,外城御河周长米,宽11.9米,深约6.5米。河床、河岸皆砖砌,东面及南北两面河上架有汉白玉石桥。斋宫内城御河现有约米长,宽8.5米,深同外河。明代斋宫内御河也是四面环围,全长约米,东面及南北两面架有汉白玉石桥,形制与外御河相同。

那么,古时候天坛斋宫的御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天坛斋宫的无梁殿

斋宫外御河与南面的敞廊

郊坛河水玉泉来

天坛斋宫为何要修御河?明代之时,天坛垣墙不备,且孤悬郊野,因此掘深河以备不虞。至清代,天坛已经圈入外城,斋宫御河的防护作用尽失,于是填河建筑宫室。乾隆曾作诗讥讽明成祖朱棣掘河以御不虞之举:“守德由来胜守险,当年何事堑防门。”

斋宫御河初建时为流淌活水。内外御河之间有涵孔相通,地底下有暗涵与坛墙外面的郊坛河相通。清末民初,年久失修,断流干涸。年,天坛公园管理处进行了御河修缮工程,对内外御河进行了彻底疏浚,拆砌了河岸,重砌宫墙,一度采用机井水注入御河,还放置了游船,但终因渗漏严重,最终取消了注水,仍恢复为旱河。

如今,在外道御河河壁上仍可见明显的进水孔:一处在西河岸南端,一处在北河岸东西两端。排水孔有一处,位于南河岸东端。内外御河之间明显的输水孔一处,在内道御河东岸南端。自永乐十九年(年)至嘉靖九年(年),明代共有十位皇帝在正月上辛合祀天地,并在斋宫留宿共计次;自嘉靖九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明清共十四位皇帝在冬至大祀圜丘,共计次。由此可见,御河之水绝非死水一潭,而是活水淌淌。那么,御河之水到底从哪里来?又流向何处呢?

笔者向天坛公园的专家请教,方知斋宫御河之水来自北面坛墙外的郊坛河,同时泄入东坛墙外南端的郊坛河,然后流向今龙潭湖区域,再经十里河的海子流入萧太后河。《天坛志》记述:“明朝所筑天坛围垣,墙体为土筑,由于坛内外地势差异,外坛坛墙下筑有泊岸,宽逾丈余,泊岸前有水濠以阻逾越,当时称为郊坛河。”并注释说:“明清时,天坛北面有郊坛河,民国年间由于失于疏浚,成为污水沟,人称龙须沟。年,政府对其进行治理,后加盖覆板,今已无迹可寻。”

据史料记载,郊坛河系古高梁河水系的支流之一,元时称文明河,明初于正阳门外开凿的三里河之水汇入其中。高梁河,或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北魏成书《水经注》记载:西晋元康四年(年),晋惠帝曾在大城东门内的刘靖碑上题:“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日下旧闻考》按曰:“高梁河为玉河下游,玉泉山诸水注焉,高梁其旧名也。”高梁河是元大都的主要依托水系,该水系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明正统年间,在正阳门桥东凿辟的三里河,流经鲜鱼口、桥湾、天坛迤北金鱼池,使郊坛河水量盈沛。从斋宫御河尚存的进水孔判断,早在明初构建天地坛之前,便精心设计了埋藏于地底下的暗涵通往斋宫御河,然后再通过地下深埋的暗管泄入东南的龙潭湖湖泊。嘉靖三十二年(年)构筑北京外城后,才改为泄入外城的护城河。

内道御河有敞廊

游览斋宫的游客,在斋宫外面就可以看到御河,并能细数敞廊的间数。但进了宫门后,在内宫墙外侧却不见旧有敞廊遗迹。难道内宫墙外侧真的没有敞廊吗?其实不然。

金梁著《天坛志略》载:“斋宫内层宫墙名叫‘紫墙’,俗名‘子城’……紫墙外面四周,环建回廊一百六十三间,乃是八旗兵守卫宫墙的避风雪地方。回廊的前面,是深池环绕,水流全由桥下经过。”这说明内宫墙外侧是有敞廊的。经实地勘测,东内道宫门外,内御河与内宫墙间有敞廊遗址,青砖铺墁,内宫墙周长约为米,内御河周长约为米。在这长约米的内宫墙外侧,沿内御河构建间敞廊是没有问题的,每间面阔和进深均不足3米而已。

据《天坛志》载,明永乐十八年所建斋宫有房屋间。而在无梁殿的后面,难道空空如也,什么殿宇都没有吗?如果有,乾隆为什么要“谕户部尚书海望等,照样新建天坛斋宫正殿5间,左右殿6间”呢?

斋宫无梁殿大殿为五孔券殿,五间大殿之间隔墙厚达1米。各券殿间后部有拱券通道相连。无梁殿系庑殿顶,覆绿琉璃瓦,白石须弥座殿基,施旋子彩画,殿前有月台。月台东向及南北向各一出陛,东面十三级台阶,阶中置“海水云气”御路石雕。南北各十五级台阶,环台绕以汉白玉栏板、云龙望柱,四角出螭首。

无梁殿在明代及清前期,一直是皇帝斋戒时斋居之所。清雍正九年(年)在紫禁城中又建一座斋宫,每临祭期,雍正帝就在紫禁城中的斋宫斋宿,天坛斋宫弃而不用。乾隆即位后,改为在紫禁城斋宫斋戒一日,在天坛斋宫斋戒二日。乾隆七年(年),颁诏修理斋宫,翌年填内御河西段并拓地建成寝宫。寝宫坐西朝东,迎垂花门而设,为硬山调大脊建筑。寝宫左右原有配殿,有廊庑相通。嘉庆十二年(年),寝宫不慎失火,寝宫及左右两庑倶遭火焚。嘉庆年间重建时不设廊庑及配殿。所以,现今看到的寝宫为嘉庆年间复建的,寝宫的崇基改为厚厚的阶石。

斋宫无梁殿后面,现为略低于无梁殿崇基的宽阔平台,平台南北长约46米,东西阔约15米,正西是垂花门一座。进了垂花门约16米,便是寝宫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明初无梁殿后面是啥建制呢?

《天坛志》记载:“洪武二年(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建斋宫于南京圜丘之侧。是年五月斋宫建成。前后皆为殿,左右小殿为庖厨之所,缭以都垣。永乐十八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因袭南京旧制,也在天地坛(今天坛)建了斋宫。”这足以说明无梁殿后面还有一座大殿及南北配殿,无梁殿明间拱券后的4扇隔扇门,与后殿廊庑相通。

经实地测量乾隆时期所建寝宫,实际上是建在了明初内御河西面河壁与西外宫墙之间的地方。天坛公园所立的斋宫导游图也清楚画出了寝宫位置。永乐十八年所建斋宫无梁殿后面的崇基,应延续到无梁殿后面旧有的寝殿,崇基高度与无梁殿的崇基等高,崇基之上建有单檐庑殿顶的后殿,面阔五间约32米,进深三间约15米,应比今先农坛庆成宫面阔五间的大殿稍宽阔。可惜,由于清代会典文献只说“填内御河西段建寝宫”,而隐瞒了天坛斋宫原有的建制。其实,乾隆年间,不仅填了内御河西段,而且还拆除了无梁殿后面的一座寝殿及左右配殿。被拆除的这座单檐庑殿顶大殿,位置基本应在今寝宫前垂花门迤西位置一线。这座被拆除大殿的后山墙,两边衔接的即是斋宫西面的内宫墙。

乾隆帝对北京祭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尤其对天坛的改建颇多。乾隆十四年(年)以圜丘上设幄次过窄为由,扩建圜丘,并改琉璃栏板为汉白玉栏板望柱,青琉璃砖地面改为艾叶青石铺砌,“堪垂永久”。

乾隆朝大规模修整北京祭坛,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后人能领略到祭坛的更多魅力。但是,改建并非完美无缺,亦有“画蛇添足”或“营造繁兴”之举。说到底,乾隆帝填斋宫御河西段重建寝宫,并在宫前标新立异,构建“大式做法”垂花门一座,彰显了他“好大喜功”的一面。(本版摄影:李忠义)

(原标题:天坛斋宫御河之水哪里来?)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李忠义

流程编辑:TF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wh/81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