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我校辽宁省教育厅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科技厅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近20年。年留学日本,获分子医学博士,主攻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年赴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心脏和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发表SCI论文15篇,包括世界著名杂志Circulation,CancerCell,Nature等,总影响因子大于,他引余次。WorldJournalofStemCells编委,是世界著名杂志Circulation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军队十二五医学科技重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TargetsinGeneTherapy,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医院病理楼五楼辽宁省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黄教授与记者如约见面。与照片中略显腼腆、严肃的形象不同,现实中的黄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特别开朗、随和,他主动做向导带记者参观了整个实验室。跟随着黄教授的脚步,我们注意到实验室走廊两侧洁白的墙壁上,展示了几年来实验室取得的可喜成绩,依稀看到了黄教授与科研团队努力奋战的画面。黄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分布在各个实验中心的分选流式细胞仪、大型超速冷冻离心机、激光多普勒血流仪、PCR仪等等高新设备,并耐心讲解这些仪器设备的先进之处,让记者们大开眼界的同时感受到学校科研水平的日益提高。黄教授说:“我来到辽医后,学校先后投入了余万元打造实验室,引进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将实验室规模扩展到多平方米。”神情中透着骄傲和自信,可以看得出他对实验室的发展还是非常满意且寄予无限期望的。随后,在黄教授堆满各种医学文献、办公材料的办公室里,采访愉快地开始了。
逐梦不怠耕耘不辍
近三个小时的采访,让一个富于理想抱负、勇于拼搏的医学学者形象在记者心中树立起来。黄教授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步都走得那样踏实、坚定,这也许与他毕业于军医大学有关。
儿时的黄教授对军人有着强烈的崇拜,一直想考军校,又因当时老师的一句话:“建华你成绩好,不如去报考军医学校吧,要求分数高、有挑战!”从小就喜欢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的黄教授暗下决心要迎接这一挑战,通过努力最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从此开始了与医学的不解之缘。
黄教授评价自己是个双向型性格的人,既有沉稳安静的一面,又有聪明活跃的一面,这也正是一个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性格特点。在学校时,他从不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有技巧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从而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又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些都为他走向临床岗位铺平了道路。他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往直前。
毕业后,黄教授被分配医院工作,医院宣传栏中对心外科的介绍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这个挑战较大的科室。带着些许年少轻狂,黄教授开启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扇门,走进心外科科室。由于聪明、专业底子好、肯吃苦,黄教授在二十几岁时就担任了主刀大夫。
医院工作的十年为黄教授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为他出国深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他从简单手术做到复杂手术,从一个新人发展成能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锻炼了极强的体力、毅力、耐力和心理素质。每一次把心脏跳停的患者抢救过来都让黄教授非常有成就感。但黄教授坦言,在看到很多病患没有抢救成功时,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落后,患者最终离去了,他和几个医生一起为逝者整理好仪容,内心的自责、内疚、伤痛、惋惜交织……这些经历让他越来越想去学习高新技术,挽救更多的患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年,解放军总院在第四军医大学办了一个出国人员外语培训班,黄教授报名参加了培训班。虽然同期学员中有很多博士生和研究生,黄教授在学历上没有优势,但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不管多忙,他都坚持每天早上听一小时《美国之音》,培养听力和语感。在培训班结业考试中,44个考生只有4个人通过了测试,黄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年,通过几年的准备和努力,黄教授如愿获中日政府世川奖学金赴日本进修。刚到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时,黄教授还只能在旁边看其他科研人员做实验,但只要有一点能锻炼和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就尽力争取。
一位导师邀请黄教授做实验助手,从事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甚少见到,黄教授觉得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技术,熟悉最新的仪器设备,虽然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欣然答应了导师。因为实验能力强,黄教授很快得到了信任;他又毛遂自荐去做心脏移植实验室的助手,接触到了自己“老本行”的黄教授做起实验来得心应手,给小白鼠做心脏移植手术,10对最少8对能成功;他还常常去攻克其他人无法攻克的难题。有一次,一群日本博士生做PCR的实验,很长时间都无法得到一个数据。在黄教授的再三请求下,他们答应让他试一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黄教授做得非常成功,能力得到了日本教授的认可,决定留他继续做助手,为实验室工作。就这样黄教授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教授推荐通过了日本的博士入学考试,主攻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
黄教授是个敢想敢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人。日本的博士课程毕业并不容易,很多学生要花费5年、6年甚至更长时间,而黄教授却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就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发表了影响因子为3、4、15的SCI论文各一篇,获得日本文部省和日本北海道和平奖学金。期间的辛苦付出不是常人能够想象和做到的。那时黄教授在12点前基本没有回过宿舍,从早到晚扎在实验室做研究,也是那个时候,他改变了对科研的认识,以前他只是觉得在手术室开刀救人是最有意义的,此时,这些经历使他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他说,临床是基础,而科研是龙头;临床训练的是基本功,科研则意味着提升发展后劲。通过科研不但能培养自身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同时依靠科研做出的代表性成果也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基于对科研的浓厚兴趣,黄教授心中开始构建一个更大的舞台,把目光聚焦到当时的科技大国——美国,他主动申请到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由于研究背景、工作经历都符合条件,很容易就被录取了。后来,因为想师从更权威的教授,他又申请去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从事心脏和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研究,不到半年就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并作为合作人之一成功申请到万美金的科研经费。黄教授从不会被眼前的利益和成绩局限住,在美国的科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同时,黄教授却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在国内从事10年临床工作的黄教授,因为想进一步提高自己医术、挽救更多病患才选择出国深造,如今在国外,他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拥有了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能力。他认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授业、解惑,这样才能感染、带领更多的中国医学生、年轻人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当时正值北京举办年奥运会,黄教授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觉得感动和惊喜,在国家大量招聘留学归国人才的情况下,他觉得正是回国效力的好时机,于是他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愿与辽医共同进步
年,黄教授在我校大刀阔斧发展学科建设,大力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的契机下,来到我校,任我校辽宁省教育厅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科技厅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致力于辽医的实验室建设、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同时兼顾临床工作。他希望能够尽量扮演好医生、科研人员、教师三种角色,把自己融入到辽医这个大家庭中,把个人的成长与辽医的发展紧密结合。
在黄教授与科研团队建设实验室的初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当时的实验室无论是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发展状况还是制度管理都不完善,同时该平台还承担学校研究生的实验任务,研究方向广、科研任务重。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黄教授与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仅年至年,团队发表的SCI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大于40,近三年共获得6项国家自然基金,成为辽宁医学院发展最快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实力也日益雄厚,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辽宁省优秀专家1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已联合培养博士毕业生12人,硕士毕业生名。
来辽医两年时间,黄教授发表了影响因子7和5的SCI论文各一篇,目前,累计发表17篇SCI论文,影响因子超过。回国后,黄教授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诸多荣誉,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军队十二五医学科技重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当被问及哪些荣誉对他而言更有意义,他微笑着说:“10年的临床经验和10年的留学经历让我面对成功的心态更加平和了。荣誉、头衔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每个阶段的目标,并要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他坚信随着我校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学科建设成绩越来越好,科研平台和影响力也会逐渐扩大,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激励现有人才做出更多成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科研发展环境。他希望能够将取得的科研成果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以造福更多患者;能进一步加强中心软硬件的建设,推动学校科研发展进程,满足学院培养医学科研人才的需求,将实验室打造成省部级共建实验室,从而为辽医的学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文/张莉
责任编辑/宣传统战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