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老年人是心脏瓣膜类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是仅次于冠心病引起老年人心衰和猝死的主要病因。
老年人心脏瓣膜病平时要加强家庭护理,对提高生存期有很大的作用。心脏瓣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纤维化、退变和钙质沉着,瓣膜会逐渐增厚,弹性消失,渐渐发生缺血性坏死。
心脏瓣膜患者日常护理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防范,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各种慢性病,遵照医生指导,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改药。同时要注意积极治疗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其次,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度劳累,多注意休息,不能参加重体力活动,不要看刺激性电影电视。
再次,要严防感冒,积极有效的治疗链球菌感染,如根治扁桃体炎、副鼻窦炎和龋齿等慢性病灶。进行拔牙或小手术前后要用青霉素防感染。
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气功、太极等,有助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但是运动时要循序渐进,以不胸闷气喘为宜,不能勉强以免发生意外。
饮食也非常重要,注意多吃些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蛋、奶、鱼、肉等,少量多餐,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严格限制盐的摄入,尤其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盐对水分有很强的潴留作用,会加重病情,也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加重水肿。注意保持室内通风,温度适宜。
心脏瓣膜术后用药
患者接受瓣膜手术,无论是瓣膜成形还是置换,生物瓣膜还是机械瓣膜,出院后都需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包括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
维持血液中离子(特别是钾)平衡、控制心律失常、预防血栓形成以及抗生素等。
因此,掌握各种药物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对于保证手术效果、延长术后生存期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强心药物
瓣膜手术后大多数病人要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医生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服用强心药的时间,一般约6~12个月。
服用洋地黄的病人要自己学会观察其副作用,每日早晨清醒未起床前测定自己的心率,心率小于70次/分应考虑洋地黄中毒,并且注意有无胃肠道不适、黄绿视(看白墙感觉是红色绿色的)等症状。
若有医院检查,告诉医生你得的是什么病、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出现哪些症状等,以便医生能准确及时地判断。
利尿药物
服用利尿药病人应测量每日尿量,尿量多时注意补充氯化钾,可服用氯化钾药片,也可喝一些稍浓的橘汁,吃一些橘子等含钾丰富的食物,要限制入水量。
血液中钾离子浓度大于5.5mmol/l就偏高了,要减少服用钾片的次数和每次的量。口服钾相对安全,一般不会导致血钾明显增高。怕的是钾低,如果每天吃5次钾片还不能保证血液中钾离子浓度大于4mmol/l(医院检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增加血钾。
术后早期要控制饮水,以后可以逐渐加量。衡量喝水是否过度的方法是自己感觉喝了这么多水后是否觉得胸闷气短,有气短就是饮水过量了。
至于水果术后早期也不提倡吃太多,特别是西瓜和梨等含水量的水果。
抗生素药
当肢体受伤、有伤口感染或出现牙周炎、肺炎、肾炎,必须及时治疗。
要及时足量地应用抗生素,避免细菌侵入血液,造成血行感染而导致细菌性心内膜炎。同时,要预防感冒和胃肠炎的发生。
抗凝类药物
由于人工瓣膜不是人体本身组织,血液容易在人造瓣膜及其周围发生凝固,造成血栓。
因此,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要终身使用抗凝药,以防止血管内血凝块的形成。
若服用抗凝药过量则会引起身体各部位出血。所以,病人必须遵医嘱服药并按以下介绍去做:
出院第一年开始每1~2周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1次,以后应每隔1个月化验1次凝血酶原时间,第二年可3~6个月化验1次。
凝血酶原时间就是表示病人的血液需花多长时间凝固,其结果应是正常人的1.5~2倍,若低于1倍半或高于2倍半,应增减服药剂量的1/8~1/4,并于3日后再化验,直至接近要求。
干扰抗凝治疗的药物因素:苯巴比妥类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吲哚美辛(消炎痛)、氯霉素、新霉素等药物能增强抗凝作用,维生素K等止血药则削弱抗凝作用。
上述药物必须应用时,由医生指导及观察使用,并作多次化验查,以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另外,经常吃菠菜、苜菜、白菜、蕃茄、菜花、鲜豌豆等蔬菜量较大者,或经常吃较多肉食,如猪肝或水果等,因为这些食品中含维生素K较多,也会影响抗凝作用。
饮酒可以影响华法林的代谢,因此在抗凝期间,就尽量不饮酒,更不能酗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