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然而,糖尿病性心脏病症状常不典型,易被忽视或漏诊。那么什么是糖尿病性心脏病?与普通心血管病比较,糖尿病性心脏病有什么特征?怎样筛查糖尿病性心脏病呢?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性心脏病呢?本期杨晓晖主任医师将为大家讲解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相关内容。
什么是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在糖脂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发生的大血管、微血管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所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病。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和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高达80%的死亡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与心衰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加2-3倍[1]。
问
什么原因会引起糖尿病性心脏病呢?
答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2]。此外,肥胖、高血压、吸烟、高血脂及家族心脏病史等,这些都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且危险因素越多,患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机会就越高。
糖尿病性心脏病有什么特点呢?
一提到心脏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电视剧里的人物心绞痛发作的场景。但糖尿病性心脏病真的不寻常,它的发病隐匿,一些患者就算发生了心梗也感觉不到心前区疼痛,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击致命”。因此,杨晓晖主任医师提醒糖友们一定要了解一下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大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1
心率增快,常较固定
正常人心率随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而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因病变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故心率常90次/分。且此种心率增快常较固定,不随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也可能没有任何感觉。
2
体位变化,压差增大
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体位变化时可出现头晕,心悸,汗出,眼前发黑,严重者甚至发生昏厥。测血压时发现,从卧位起立时收缩期血压下降20mmHg或舒张期血压下降10mmHg,这种情况临床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这是因为病变累及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系统,使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发生一过性血压下降。
3
发病提前,病变严重
与普通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年龄提前且冠脉病变广泛,常多支受累,斑块严重,易发生多发的心肌梗塞和大面积梗塞。
4
发生心梗,症状隐匿
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刺激心脏的感觉神经,产生疼痛即通常所说的心绞痛。但由于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普遍钝化乃至功能丧失,使疼痛症状变得轻微、不典型,因此即便心肌发生了严重的缺血缺氧,也往往没有心绞痛症状,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性心脏病应该怎么筛查呢?
糖尿病确诊后应至少每年评估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心房颤动(可导致卒中)。
静息时的心电图检查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价值有限,对大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来评估心血管病变情况。
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在祖国医学中并无相应的病名,依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消渴”、“胸痹”等范畴。
中医认为其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引起。病机为消渴日久,脏腑功能失调,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为本,挟以湿热、气滞、痰浊、血瘀、寒凝、水饮等为病,病位涉及五脏。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手段丰富,有分期论治、分型论治及辨病辨证论治结合等方法。不少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具有延缓糖尿病心肌和心内微血管病变以及冠脉病变发生发展、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左心室功能等作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了解到糖尿病性心脏病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其危害很大,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又很容易误诊、漏诊,糖友一定要对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不要轻易放过前面提到的那些蛛丝马迹,否则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便悔之晚矣。糖尿病人若想长寿和健康,就要从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