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身体弱,不能承受开胸手术,以后不用为这些手术禁忌症而焦虑了。日前,在“第六届重庆市心血管病内外科联合论坛暨微创心脏瓣膜国际研讨会”上,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陈灏主任表示,一种新的心脏手术——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术刚刚获得国家批准,医院已做好准备,预计年内就能开展。届时不用开胸,通过一根特殊导管在超声和透视下就可将瓣膜准确送达心脏指定位置并予以安放,越来越多的心脏病患者将获益。
心血管内外科专家齐聚重庆
召开微创心脏瓣膜国际研讨会
杨庆军院长授予两位外籍专家荣誉教授称号
9月1日下午至9月3日,由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卫生计生委、重庆市医学会主办,重庆医院心脏中心承办的“第六届重庆市心血管病内外科论坛暨微创心脏瓣膜国际研讨会”(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在重庆市雾都宾馆隆重召开。
会议医院所属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医师,纽约胸外科协会主席Dr.ArashSalemi、瑞典林雪平大学介入治疗组组长JacekBaranowski教授、国家心医院、首都医科医院、医院、医院、川北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以及本市重医附一院、重医附二院、医院、医院、医院、重庆医院等心血管内外科专家教授。
本次国际研讨会是重庆市心血管界的一次学术盛会,为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发展,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全球业界同行间的相互联系,国内外知名心血管专家汇聚一堂,共同讨论心血管病治疗领域临床应用技术和科研等最新进展,回顾与点评该领域最重大的科研成果,以及现场疑难病例讨论、手术演示,塑造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坛,这是一场打破传统内外科界线,共商“心事(心血管大事)”的盛会。
心脏中心治疗模式
打破心血管内外科界限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范围内致残或过早死亡的头号原因,给社会或家庭的和谐完整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各种杂交手术、心脏微创手术、介入及导管消融技术的革新和普及,让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走向了健康。
“但是在我国心血管内外科仍然存在界限,随着专业的细化深入,互相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了解。面对日新月异的心血管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式,或交叉重叠、或多科合作,如何合理选择、规范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重庆医院心血管外科陈灏主任指出,为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发展,提高诊疗水平,心血管内外科专家必须打破这个界限,融合在一起“作战”。
作为每年一届承办“心血管病内外科联合论坛”的单位,重庆医院心脏中心是重庆市最早成立的二级学科,是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心血管病内外科专委会副主委单位。由心脏内、外科,心脏介入科组成,该中心按照“医生围着病人转”服务模式,医院50多年丰富的心肺血管专科诊疗基础,开创了重庆地区甚至西南地区的多个第一,在心血管病内外科联合治疗方面也走在了重庆地区前列。
人口老龄化
让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增加
陈灏在研讨会上进行演讲
在会议上陈主任还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患者也越来越多。心脏瓣膜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各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病理改变的总称。
瓣膜就相当于心脏各通道之间的门,其作用是使血流保持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称为“三尖瓣”,而左、右心室通向动脉的“门板”分别称为“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瓣膜的任务就是根据需要而开放和关闭。瓣膜一天要在心脏开闭十万次,每天循环使用,容易发生老化,就像机器零件一样。当瓣膜受到损伤时,“门板”的开关失灵,需关闭时关不紧(闭锁不全),要打开时开不大(狭窄),就会影响血流的通畅,致使患者心脏负担加重,最后心力衰竭。
医院年内将开展
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术
对于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手术是最终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手术需要开胸及使用体外循环,对患者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重庆医院在探寻微创瓣膜治疗领域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早就从年就在重庆市率先开始了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在年,在重庆市又率先开始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包括心脏瓣膜手术。这些手术的开展都让患者创伤得到了明显减轻。
但是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重庆医院也在不停进步。胸腔镜心脏手术对大多数患者来讲虽然足够,但对于老年人和危重患者,仍然不够。
“新的治疗手段是经导管(微创)心脏瓣膜置换及修复术,用一根粗不过小手指头的导管携带人工瓣膜或其它装置,从大腿根部、腋下的主血管或心尖部进入,达到心脏瓣膜处进行手术,这种近乎无创手术只会开一个小洞,伤口极小。”陈主任介绍说,这种微创手术可以让年纪较大的人也能承受手术,且真正放入瓣膜时间仅十来分钟。不过,这种手术对医生团队要求非常高,比如瓣膜放在哪个位置,该什么时候放,都需要不同科室医生有极其丰富的经验。
据了解,今年该手术方式在国内刚刚通过药品食品管理局的批准,而医院将成为我市首家开展经导管医院。
戳原文,订健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