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加速、小鹿乱撞?
这不是遇见了喜欢的人,
也有可能是得了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不仅仅是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心悸、心慌、气短、呼吸困难、阵痛、头晕目眩,更重要的是,房颤患者中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达5倍!并且,房颤导致的中风还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的特点。
为何房颤会引发脑卒中(中风)!
心房其实就是一个泵,负责充盈心室。正常的心房规律收缩,将血液平稳的输送出去,像平直的管道,水流平稳;
房颤时心房异常收缩,泵不能规律工作,压力时大时小,管道内的水流时快时慢,非常紊乱,不断冲击心房壁,导致心房内血流淤滞、心房肌细胞受损、血栓形成。
房颤形成的血栓不牢固、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栓子就会阻塞外周血管,导致脑卒中、心梗、肾动脉栓塞等。
脑栓塞是引起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相当高。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栓塞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17倍,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心脏衰竭风险增加3.4倍。
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
抗凝是房颤患者预防中风的关键
为减少房颤导致的血栓栓塞事件,建议患者服用抗凝药,这已经在国际上达成共识。瓣膜性房颤,也就是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房颤一定要服用抗凝药。而对于非瓣膜性房颤可根据国际上提出的CHA2DS2-VASC评分区别对待,男性患者评分大于2分、女性患者评分大于3分,建议服用抗凝药。
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应避免4大误区:
误区1:使用阿司匹林抗凝
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治疗效果比较好,很多房颤患者也使用阿司匹林来抗凝,但是往往效果不太好。其实不同部位形成的血栓,原因不同,药物治疗也不同。
冠心病患者,栓子形成在动脉系统,主要由血小板构成,血小板就像积极抢修的人们,抢修的过火了,便把冠状动脉堵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抑制血小板,也就是用抗血小板的药物。
房颤的患者,大多数栓子形成在左心耳的部位,这里的血流很慢,凝血因子聚集,诱发血栓的形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抑制凝血因子,也就是用抗凝药。
误区2:不愿意抗凝治疗
由于长期服用华法林需要检测凝血指标(INR),并据此调整剂量,特别是刚开始服用华法林时,需要三五天查一次,稳定了之后一个月查一次,长期用可以两三个月查一次。有些人嫌麻烦就放弃了。据统计,我国约44%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在1年内自行停药。
误区3:除了华法林不知道还有别的抗凝药物
其实,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等早已应用于临床,其有效性不输于华法林,药效不易受食物、药物的影响,不用常规抽血监测INR值,相对比较容易管理,如果没有特殊变化可以三个月或者半年看一次。新型口服抗凝药胃肠道出血风险较高、颅内出血风险较低。
误区4:认为抗凝治疗没用
抗凝治疗不能改善病人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一些患者就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对于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的以下人群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比如大于65岁,合并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高危房颤患者。
而若75岁以上、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房颤病人更应该抗凝预防卒中。左心房内已形成血栓的患者还可以通过抗凝治疗让血栓化掉!
必要时做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需要使用抗凝药,冠心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那么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怎么办?
40%以上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为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此类患者需联合使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抗凝药物无论选择华法林或是新型口服抗凝药,均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此类患者可选用左心耳封堵术进行治疗。
研究发现,80%的心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将封堵器固定在心耳处,从而阻止血流进入左心耳及左心耳内血栓脱落预防中风风险。左心耳封堵术主要适用CHA2DS2-VASC评分≥2且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房颤患者:
(1)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者(运动员、演员、社交活动较多者等)。
(2)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者;
(3)服用口服抗凝药容易发生出血者;
(4)HAS-BLED评分≥3者。
如您有心脏疾病相关疑问,可直接留言或发送检查报告免费咨询。
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