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扁鹊心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附子,不知惊扰了古今多少医家,为之潜心研究。到如今,附子跨越千年,风采不减当年,放眼当下,不知几人醉心于附子,倾心于附子。古今之人,都是如何运用附子的呢?且去正文一探精彩!
附子为温阳之主药,中医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淮南子》上就已有“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记述。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深了对其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了应用的范围。本文谨就有关附子性用及临床应用的历代文献,结合近代学者的经验,稍作整理,以供同道备考。
1.关于附子的临床适应证
古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当推汉之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在内)。其中对附子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者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用之得当,颇有立竿见影之效。张介宾推誉附子为药中之“四维”,指出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景岳全书》)。好用温热药之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扁鹊新书》)。即以善用轻药著称的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以附子为主方的医案(金寿山《叶案初探》)。
至于近代名家,常用附子者,更是屈指难数。张锡纯曾言:“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医学衷中参西录》)。陈耀堂曾说:“余临证40年,遇大证、危证,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
由于各家的深入实践,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使附子的适应证不断有所扩大。谭次仲云:“附子强心,能治轻度心力衰竭,若重证非合干姜不为功;附子又有镇痛作用,适用于恶寒疼痛与痉挛”(《中医与科学》)。陆渊雷云:“附子为兴奋强壮药”(《伤寒论今释》)。张赞臣云:“附子为兴奋药,有强壮作用,治心腹冷痛,胃痉挛、肠疝痛、风寒湿痹、虚寒泄泻、老人冷嗽及其他慢性机能衰弱病”(《本草概要》)。施赛珠对姜春华用附子的功用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六:一是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可治心力衰竭;二是助阳祛湿,为风寒镇痛药,治痛风、寒湿痿痹足拘挛;三是通阳止痛,治胸痹、心痛、疝痛、腹痛、神经痛;四是辅阳住泻,治中焦虚寒泄泻,完谷不化;五是温阳逐水,有利尿发汗作用,治阳虚水肿,痰饮喘嗽;六是强阳摄阴,用于肾阳衰微,机体功能衰退。指出举凡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身寒足冷,精神萎靡,唇色淡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呼吸怯弱,嗜睡自汗,脉来虚沉迟或虚大,而舌质淡胖、舌苔白润等阳虚之症,皆用之。樊天徒云:“附子的强心作用胜过洋地黄、樟脑,因为西药强心,药效不易持久,连续使用,反致疲劳,且有蓄积作用,不可长用。附子则否。”故樊氏除用附子抢救慢性阴寒重证外,急性热病如伤寒、麻疹肺炎、恶性疟疾等,亦常用之,谓能转逆为顺,缩短疗程。医院用附子、龙胆草为主治疗慢性肝炎,疗效满意。张之南指出:用附子治疗某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可使体力增强,畏寒减轻,部分病人可以不用激素;治疗阿狄森病或席汉氏综合征,可使病人胡须加重,毛发重生,认为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机能有兴奋作用。
2.附子在临床上的配伍
中医的复方组成是发挥中药疗效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优越性在于,通过药物的有机配合,达到提高药物疗效,并削弱其不良副作用的目的。它包含了中药配伍上所说的相须、相畏、相反等作用,亦即现代药物学上所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例如四逆汤(姜、附、草三味同用)之回阳救逆作用胜于单味附子,表明干姜、甘草能加强附子的治疗作用,并使附子的不良副作用有所减弱或消除,起到了解毒的效用。
徐洄溪说:“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兰台轨方》)。历代擅用附子的名家对附子的运用配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人参加附子(参附汤),提高了救逆效用,可治休克虚脱;干姜加附子(姜附汤),增强回阳之功,用治心力衰竭;黄芪加附子(芪附汤),促进固表之功,治气虚自汗;白术加附子(术附汤),增强温中之功,治脾虚泄泻;地黄加附子(地附汤),增强补血之功,治血虚低热;当归加附子(温经汤),增强温经作用,治妇人月经愆期,血海虚寒;桂枝加附子,增强通阳作用,治风湿相搏,肢体酸楚;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汤),起到了清热强心作用,用治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有良好效果。亦有取附子之温以抵消主治药之消伐作用者,如:麻黄加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虑麻黄发汗惧其亡阳,加附子则汗出而阳不脱,治伤寒失表,心力不振;大黄加附子(大黄附子汤),使下不伤中,可治伤寒心下痞实;黄连加附子(附子泻心汤)取其黄连泻心,附子护阳,虚人汗出心下痞宜之;龙胆泻肝嫌其寒,加附子成温养强肝之方(柴牡附龙煎),治慢性肝炎有效。此外蝎附同用,治小儿慢惊,虚风搐弱;栀附同用,治寒热疝病,小肠疝气;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气逆吐清水;苓附同用,治阴水浮肿,少腹胀满;败附同用(苡仁附子败酱汤),治慢性肠痈;羚附同用,治偏头痛久治不效等,在治疗杂病上亦均起到相得益彰之功。
近人在附子的临床配伍上亦多有所阐发。
如樊天徒说:“阳衰而阴亦竭者,附子回阳须伍以人参、洋参、地黄,气阴双补,乃克有济。”又说:“心功能衰弱,有因于冠状动脉之血行障碍,心肌营养不良,是时专伍附子,殊不可持,因附子只有兴奋之功,而无营养之功也,是当重用参、芪、归、地、肉桂、远志,方易取效果。”又说:“以附子为君,佐以不同药物,则其药效亦有所不同。如附子与麻黄同用,为强心发汗剂,适用于心力衰竭而兼表证恶寒无汗者;附子与杏仁同用,为强心定喘剂,适用于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者;附子与桂枝同用,为强心解肌剂,适用于心衰而营卫不和者;附子与肉桂、当归、白芍同用,适用于心衰血循不良,下肢静脉淤血者;附子与茯苓、白术同用,为强心利尿剂,适用于心脏病水肿症;附子与干姜同用,为强心温中剂,适用于心衰上吐下泻症;附子与人参同用,有强心营养作用,能治亡津之心衰症;附子与黄芪、山萸肉同用,有强心止汗作用,能治心脑虚脱症。”
祝味菊先生认为,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能随所伍而异其用。例如:附子加磁石,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治神经衰弱之失眠有良效;附子加酸枣仁,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总之,配伍适宜,效果显著,神而明之,存于其人。
有人说,附子对体质虚寒者,无论其为表证、里证、气分、血分,在针对性的主治药治疗中,加入附子,好像各种菜肴中加入了“味精”,都能得到“提鲜”的作用。这虽然是“不经之谈”,但可以理解,附子的使用面是比较广泛的,它的相辅相制、相须相畏作用,也是比较突出的。西药磺胺增效剂(TMP)和各种磺胺类药联合应用时,可使抗菌作用成倍增强。附子是强壮剂,和其他滋养药、治病药联合应用,是否也有“增效剂”的作用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3.附子的药用剂量和毒性反应关于附子的有效量和极量问题,国内尚无统一规定。有的本草学上以1.5克为起点,9克为最高量;有的认为可放宽使用到30克以上。
古今以善用附子著名者很多,其用量多少亦不同。张仲景用生附子一枚,炮附子一枚到三枚,约合今15克至30克、60克不等。今人多有放胆使用附子者,如四川迁沪之已故老中医吴佩衡、刘民叔用附子量亦大,一般均在30克以上。但亦有畏附子如蛇蝎,唯恐出差者,即使认证明确,亦不敢贸然应用,或杯水车薪,用量过小,无济于事。因而如何正确掌握使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主张对症下药,适量而止。姜春华曾指出,凡属阳虚之证,药证相符,不管生附子、炮附子,经过煎煮以后,皆已除去毒性,提出应当改变“乌附毒药、非危证不用”的看法。近人樊天徒指出,慢性病之用附子,固不必用大量,须连续用之,始克奏效。其用附子经验,强心用9~12克,急性心衰用生附子9克,风湿顽痛用乌头12克。
附子之应用于临床,绝大多数是煎剂。通过久煮多煎方法,可以使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乌头碱受到破坏,在减毒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避免乌头、附子中毒的关键在于证药相符,如能掌握药物相辅相成、相反相抑的配伍组织方法,特别是控制煎煮时间,则自能进退从心,获奏疗效。故先生用附子,首先注意附子炮制的规格(各种炮附子以切开打碎为佳);其次注意制附子的解毒药(如干姜、甘草、磁石等);最后注意煎煮的条件,即用开水先浸后煎,要求宽水(加大煎水量)慢火熬透(不可急火加热),煎煮时间在2~3小时以上,看剂量的大小而伸缩,然后再加入其他药同煎。总之,减毒的关键在于宽水慢煎,这样有利于附子生物碱的破坏而起到安全作用。此外,对从未服过附子的初诊患者,宜从小量(加解毒药)开始,逐步加量,至显效为度。有人主张附子煎剂宜待其稍凉后服,趁热服之,常易引起烦躁呕吐;另有人主张分两次服,以观动静。此均为审慎措施,可供参考。
附子中毒有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的区别。急性中毒症状为头晕、舌头发麻、四肢发麻、吐泻、大汗淋漓、肢冷、脉缓而无力。其中,中等剂量中毒时,可见恶心、呕吐、泄泻、呼吸困难、语言障碍、肌肉软弱、共济失调、皮肤发冷、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剂量中毒时,可出现四肢抽搐、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跳及呼吸麻痹,最后出现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而死亡。如果久服附子,药不对证,可出现慢性附子中毒症状,如下肢麻痹、小便不利、甚至小便发痛、视力模糊等。其解毒方法除西医的对症治疗外,中药方面可用广角、黄连、绿豆、黑豆、甘草等煎汤频服;亦有用肉桂泡汤催吐;或用生姜、甘草各5克,或绿豆30克、甘草12克煎服。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陈苏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熠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皮肤病最好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