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扶阳祛病、强身固本
冬病夏治“三伏贴”火热进行中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自然疗法。这种历史悠久的疗法起源于“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和“春夏养阳”的治疗法则。对一些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进行适当的调治和补养,可以预防或减少发作,乃至长期控制病情。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遇冷则加剧的疾病,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有以下几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喘病等。也适用于体虚感冒、慢性咽喉炎、鼻炎,及亚健康状态人群。
针推科疾病:免疫功能低下、风湿痛、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增生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疼痛、痛风、肩周炎、虚寒性腹泻、胃脘痛、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儿科疾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哮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胃炎、肠炎、厌食、脾虚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风湿性疾病及免疫失调类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食管炎、慢性肝损、脂肪肝、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冬病夏治”效果如何?
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体,而人体也反映出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自然界在一年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相应地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一样,生于春天,盛于夏天,收于秋天,藏于冬天。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在寒冷的日子里就容易受到风寒袭击,导致一些慢性病症频繁发作或加重,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寒冷还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所以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风湿性关节疾病的高发季节。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的防病思想,此时予以积极调养,可使患者的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因此,冬病夏治属于预防性的治本之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1.中药内服: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冬季咳喘气急等病症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遇冷喷嚏、反复感冒等病症常用扶正散、玉屏风散或颗粒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遇凉腹痛便稀等病症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燥湿散寒;肾阳不足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等。
2.中药外敷:即三伏贴,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以传统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及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在夏季将药物敷贴到一定穴位或患部来治疗及预防秋冬季节疾病的一种方法。
3.针灸:即“三伏针”或“三伏灸”,辨证选取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进行灸疗或针法,防治关节疼痛、背痛肩痛、四肢痛等。
4.其他疗法:有药液浸泡防治冻疮、服用膏方、拔火罐、按摩推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多种方法。
哪些患者不适合冬病夏治贴敷治疗?
1.孕妇及2岁以下儿童;
2.有严重心肺疾患的人;
3.对贴敷药物过敏的人;
4.贴敷穴位局部皮肤长有疱、疖以及有破损者;
5.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者)。
6.阴虚火旺者。
以上不适合贴敷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中药、针灸等其他的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贴敷注意事项?
1.帖敷当日,尽量穿全棉、宽松、色深的衣服,其他材质的衣服可能经受不了红外线照射。
2.贴敷时间:半小时以上起效,如局部有烧灼感、疼痛感或小儿哭闹不止可提前取下。
3.贴敷后,要避免过度吹电风扇和久居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同时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身体出汗会影响药物固定和疗效。
4.多数病人局部有灼热发红发痒等反应,属正常反应;敷贴取下后洗澡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泡,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刘耿)
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晓东:天水有古巷,有诗和远方!
7月11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刚刚,宝兰高铁开通,天水市锣鼓喧天隆重举行“天水号”首发仪式!
7月9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