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iokiwibiokiwi收录于话题#人造器官1#类脑体1#科普1#生命科学1
本文关键词人造器官器官移植移植排斥类器官
说到人造器官,你会想到什么?
比如是科幻小说鼻祖,年出版的《科学怪人》中,弗兰肯斯坦用各种器官拼成的“怪物”:
原版小说的内页插图(图源:Wikipedia)或者你也会想到仅靠大脑,其他器官都可以人造的《战斗天使:阿丽塔》里的情节:
《战斗天使:阿丽塔》人造器官,这种听起来玄之又玄的东西,怎么看都肯定是在小说电影里才会有嘛!
其实我们已经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人们为了医学上能更好地治愈病人,已经在替代器官这条路上探究了上百年,从最早的器官移植,再到近十几年来人造器官的逐渐完善,再到近年来通过干细胞培养形成类器官。
科幻,也许即将成真。
器官移植:供不应求,任重道远
其实用“换一个”的方法治疗病变或者坏死的器官这样的想法很早就有了,根据(不准确的)考证,器官移植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千年前,但千年来却一直没有实现。
年,亚历克西斯·卡雷尔(AlexisCarrel),一位意气风发的天才医生,怀揣着自己发明的血管缝合方法,开始尝试把一只小狗的心脏转移到另一只小狗身上。
实验很成功,心脏成功转移。
但是两小时后,小狗死了。
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图源:Wikipedia)卡雷尔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的手术没有问题,即使在几年前人的心脏大血管破裂了,也能很好的缝上,但为什么在心脏转移时小狗还是死了呢?
后来他又试了肾脏、脾脏、甲状腺、肠道、耳朵……能试的都试了,但是这个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实直到他十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这个问题就是器官移植导致的免疫排斥反应,即移植排斥。
移植排斥解析图(翻译自:CarlaShafferAAAS)
所谓移植排斥(具体过程见上图),其实就是身体在接受器官时,因为这个器官不是自己的,就会当作是危险的敌人,触发免疫反应来攻击,而虚弱的病人往往又承受不住这样的攻击,会有很高的死亡危险。
而后到了年,约瑟夫·默里(JosephMurray)医生成功实现了肾脏移植,患者移植后还健康地生活了八年(此前30天已经是极限了)。而成功的秘诀是:捐献者和患者是同卵双胞胎,也就说他们俩基因一样,所以没有发生免疫排斥问题。
年的那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现场(图源:BrighamandWomen’sHospital)
到了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和医生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也许是免疫的问题导致了器官移植的失败,进而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引入了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实现器官移植。
也正是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改善,从肾脏、肝脏,再到心脏移植,手术不断成功,到了近几十年器官移植的手术也逐渐完善成熟。
但这还是存在问题——器官来源。
器官移植的来源最主要,最符合伦理道德的来源是器官捐献,而以我国为例,年的器官捐献数量达到了例,这也已经是世界第二高的水平,但是实施器官移植手术却达到例。
除此之外,等待着器官移植的家庭更是数不胜数,比如香港卫生署的呼吁器官捐献中就提到,“每天有超过两千名病者”在等待捐赠的器官。
在还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前(年以前),我国器官移植的数量就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紫色指肾脏移植,蓝色指肝移植,图源:LancetHuangJ,etal.)
而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拓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种解决思路是使用其他生物的器官进行移植,但是人与人之间就已经有如此强烈的免疫排斥了,这要是跨越物种差异还得了?而且生物,尤其是和人最相似的黑猩猩,数量远远少于人类,只能探究更合适的物种(比如猪)。
而另一条路,就是人造器官。
人工器官:新的篇章已经开启
其实人造器官的研究历史也没有比器官移植晚多少。
早在20世纪40年代,透析仪就已经被发明,并被用到了肾脏有障碍的患者的生命维持上,由此也打开了人工器官的大门——使用机器可能可以替代原有的器官功能。
肾透析仪(左图)与肾脏的尿液形成(右图)对比(图源网络)
而后几十年,心脏、肺、肝脏、胰腺也依次出现了可以进行短暂替代的人工器官。
但是,这些器官终究只是相对简单的构造,远远达不到完全替代原有器官的效果,比如肾透析仪就会给肾衰竭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而且器官移植存在的移植排斥问题仍然难以消除。
比如研究最多的人工心脏,可以通过电池续航进行泵血,来使得血液循环,进而发挥替代人造心脏的作用,并且往往设计能达到5-10年的使用期。
但是机器会发生老化,同时心脏的泵血也不是简单的规律跳动,而是会根据身体的状况进行调整,比如剧烈运动时心脏就会加速跳动。而人工心脏还做不到这一点。
市场现有的临时人工心脏SynCardia示意图,可以看到使用者还需要外挂一台泵为自己的心脏提供能量(图源:syncar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