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心脏起搏器相伴46年她创下中国起搏治疗

昨天,上海交通医院南院心内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她叫胡根娣,是一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也是迄今为止存活时间最长的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她此次入院,是因为使用了10年的心脏起搏器电量下降,需要更换。

在心内科病房里,记者见到了胡阿姨。今年73岁的她,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思路敏捷,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个靠心脏起搏器活着的人。说起自己的病史,胡阿姨如数家珍:年10月21日,年仅25岁的她在上班时突然昏倒,且在之后一个多月内,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同年11月,她在医院住院治疗,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率为每分钟41次。由于心跳过慢、常有心脏停搏,胡根娣常常晕倒,医院急诊室的常客。年10月,胡根娣再一次发生晕厥,被送医院急诊室,遇到心内科刘忠豫、颜和昌医生。医生告诉她,安装心脏起搏器或是唯一选择。由于晕厥频发,胡根娣只能靠口服麻黄素、静滴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在死亡线上挣扎。

20世纪70年代,心脏起搏器尚处于萌芽阶段,功能简单、性能不稳定。中国的起搏器技术更是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当时,医院与上海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感应式起搏器已经完成动物实验,但尚未正式应用于临床。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胡根娣与家人商量后,决定试一试。年5月10日,对胡根娣而言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医院心内科老主任方作平、刘忠豫的全力协调下,胡根娣接受了开胸手术,安装了第一台国产感应式心脏起搏器。术后,胡根娣终于可以脱离异丙肾上腺素,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对于中国的起搏事业而言,这也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天!由于感应式起搏器靠线圈感应起搏,线圈一旦移位就会导致心脏停搏,且由于电极、机器性能不稳定,胡根娣在之后的一年内更换了多个感应式起搏器。

年6月5日,刘忠豫、方作平医生为胡根娣安装了瑞典进口的埋藏式锌汞电池起搏器。这种起搏器经静脉送电极到心内膜,且使用了两年半才耗尽电池。进口埋藏式起搏器的良好性能激发了刘忠豫加速研发国产心脏起搏器的决心,并加强了与复旦大学的合作。年,复旦大学研发的埋藏式起搏器成功应用于临床。同年11月,刘忠豫医生为胡根娣植入了首批国产埋藏式起搏器。

之后的8年内,由于电极腐蚀、起搏器螺丝生锈、感染、电池提前耗尽等问题,胡根娣更换了10个起搏器。胡根娣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产起搏器研发早期的艰难历程。年以后,胡阿姨又陆续更换了5个心脏起搏器,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植入过程也越来越微创。可以说,胡阿姨是中国心脏起搏器发展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今天,医生将为她植入第22个心脏起搏器。

《大众医学》与胡阿姨的缘份源于年的一次采访。当时,胡阿姨即将医院更换新研制的锂电池心脏起搏器。作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期刊,《大众医学》杂志在“医疗科研新成果”栏目中,刊登了有关胡阿姨的图片新闻。

昨天,本刊记者特意带着年第1医院看望胡阿姨。看到这本泛黄的《大众医学》杂志,胡阿姨激动地说,当年《大众医学》杂志为她做了独家报道,拍下了这张特别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这么多年来,她经历了大大小小30余次手术,在医生的帮助下重获新生,能正常工作,退休后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去世界各地旅游,与健康人无异。她要特别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为她治病的医生,也感谢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让她能够在起搏器的陪伴下走过了46年。胡阿姨说,这次更换起搏器后,她又要去美国旅游了!

祝福胡阿姨!也为潜心科研、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救死扶伤的医生们点赞!

购买《大众医学》出品图书、电子书,请进入微书城(点击图片↓)

健康锦囊、科普文章付费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wh/811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