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著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体外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4(05):-

作者:王晓莉,林曦,向文星,刘航宇,张卫达

单位:医院心血管外科

摘要

目的

回顾总结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管理经验。

方法

年8月至年8医院对54例高龄(年龄70岁)高危心脏瓣膜患者行瓣膜置换术。CPB中:心肌保护采用1:4(晶:血)冷灌注液,每隔30min以冷血半钾停搏液重复灌注,常规监测心电图、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定时行血气分析、活化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clottingtimeofwholeblood,ACT)、电解质以及尿量监测,保持动脉血pH值7.35~7.45,静脉血氧饱和度65%以上,ACT维持在s以上,术中灌注流量2.0~2.6L/(min·m2),灌注压维持在60~80mmHg(1mmHg=0.kPa)。

结果

全组CPB时间8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4~min,术毕心脏自动复搏率78%,围术期死亡3例,余均痊愈出院。

结论

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风险大,对术中管理要求高,在CPB中选用性能良好的材料如膜肺,合理的预充,充分的组织灌注,有效的心肌保护,适度的辅助循环,以及改良超滤,可降低并发症和并发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随着心脏手术技术和心肌保护、术后监护等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高龄患者选择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但高龄患者由于病程长,常导致不同程度心肌损害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功能差,并发症多,手术风险亦很高。因此,术中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特别重要[2]。我们在体外循环下共施行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54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过程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8月至年8医院在体外循环下施行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54例,男21例,女33例;年龄73(70~78)岁;体质量55(38~85)kg。术前心功能Ⅲ级36例,Ⅳ级18例,心胸比例0.65~0.80。行二尖瓣置换术1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二尖瓣置换合并冠状动旁路移植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合并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12例,双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心脏瓣膜病变高龄和高危患者诊断标准[3]:(1)年龄在70岁以上;(2)心功能Ⅲ级以上;(3)有肺、肾、肝等脏器功能不全或恶液质;(4)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1.2方法

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进口膜肺,常规应用超滤。体外循环预充液以乳酸林格氏液为主,加入聚明胶肽注射液、5%碳酸氢钠溶液、甘露醇以及甲基强的松龙等,稀释后红细胞压积维持在20%~25%。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转流开始动-静脉平衡后缓慢血流降温,当鼻咽温降至32℃左右阻断升主动脉,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1∶4(晶:血)高钾停搏液,首次灌注量15~20mL/kg,以后每30min按10mL/kg灌注含半量钾停搏液1次,左心室大的患者适当增加首次灌注量。常规监测心电图、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定时行血气分析、活化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clottingtimeofwholeblood,ACT)、电解质以及尿量监测,并根据情况加入氯化钾、硫酸镁,保持动脉血pH值7.35~7.45,静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65%以上,ACT维持在s以上,术中灌注流量2.0~2.6L/min·m2,灌注压维持在60~80mmHg(1mmHg=0.kPa)。开放升主动脉前可加入mg利多卡因预防心室颤动,心脏复搏正常后常规给予钙剂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行辅助循环待心肌收缩有力、血压正常、鼻咽温升至36.5℃左右缓慢停机。停机后常规改良超滤,排除机体多余水分、浓缩血液,有效减轻心脏负荷。

2结果

全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8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4(54~)min;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搏42例(78%),电击除颤复搏12例(22%)。死亡3例,其中2例术前均为恶病质状态,术后无法脱离呼吸机,最终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前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5%,术后出现重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讨论

高龄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风险大,对外科手术技术、术中心肌保护、术后监护处理要求很高[1-2,4],因此术中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高龄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史长、长期肺水肿,术后多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术后易出现呼吸衰竭,因此,体外循环人工肺应选用性能良好的膜肺,它具有强大的气体交换能力,更接近人体的生理状态、能减少术中气栓的发生、减轻红细胞的破坏、降低对血小板的影响,还可以减轻体外循环中补体的激活,从而减少白细胞在肺毛细血管中的沉淀,减少体外循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在长时间的灌注中,膜肺的优势可以充分体现[5]。另外,此类患者往往术前就有电解质紊乱、重度酸中毒或者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体外循环常规应用改良超滤,可以滤掉因预充而多余的水分,提高胶体渗透压和血细胞压积,还能排除体内毒素,降低体内炎性介质,减轻水负荷,提高血细胞容积并减少体外循环后血液的丢失,改善组织供血供氧,有利于术后重要脏器恢复[6]。本组患者常规使用进口膜肺、应用改良超滤,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使用时间27h(6h~21d),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仅6例,效果满意。2例术后无法脱机患者,其主要原因还是与术前恶病质状态、全身情况差有关。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心脏瓣膜病处理指南》中就专门将虚弱程度(Frailty)列为了手术风险评估要素之一,这也提醒我们在做好体外循环管理同时,要更加注重手术指征的评估。

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灌注,维持良好的灌注压,保证体外循环期间尿量大于1mL/(kg·h),确保重要脏器血供。因此,在体外循环建立后应尽快调整流量,维持良好动-静脉平衡,防止血压过高或过低。血压过高,增加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而产生组织灌注不良,易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血压过低,对于肥厚的心肌可造成心内膜下心肌灌注不足,引起心肌缺血[7]。我们的经验:体外循环初期由于血液稀释等原因,患者易出现短暂的低血压过程,此时应增加灌注流量,可使流量达到3.0L/(m2·min)左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止低血压的发生。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减低流量,调整流量在2.0~2.6L/(m2·min),维持灌注压在60~80mmHg。在体外循环中后期,由于麻醉变浅等原因,使得血压升高,此时可采用加深麻醉、应用血管活性药等方法控制血压,以保证组织充沛的血液灌注。

良好的心肌保护是避免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心肌保护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我们的经验:(1)术前积极强心利尿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肌的能量储备;(2)体外循环后适当放慢降温速度,特别对严重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尤其重要,否则心肌会因突然冷却而麻痹,出现过早心搏无力[7];(3)充分的左心减压可降低左心室的内压和张力,从而减少心室作功,降低氧耗量,且能改善心内膜下的心肌血液供应,尤其对心肌肥厚的患者[8],因此,我们一般要求手术医师在转机前放置好左心引流管,在降温、开放后及时调整好左心引流,保持通畅;(4)采用氧合血灌注方法保护心肌,氧合血停搏液氧体积浓度较高,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结果均证明含血停搏液与冷晶体停搏液相比,可为心肌提供足够的能量及氧,使心肌停搏在有氧环境,有利于心肌自动复苏,避免因心室颤动引起大量能量消耗,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对心胸比例0.7的大心脏患者往往需要加大第一次灌注量,避免心室颤动引起大量能量消耗,使心肌保护达到最佳效果。停搏液灌注方式亦根据病情采取多种以增强心肌保护效果:对心室肥厚或大左心室患者,适当提高灌注压力及灌注量并结合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方法;对合并冠心病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在顺灌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逆灌及桥灌技术;对主动脉病变患者,采取切开主动脉从左右冠状动脉直接灌注,使停搏液均匀达到心肌各层,心肌得到充分灌注。本组54例采用以上方法,心脏自动复搏率78%,仅1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取得较好的效果。

心脏复搏后要做好有效辅助循环,以改善心肌缺氧,偿还氧债,使术后创伤的心脏恢复正常,顺利脱离人工心肺机。辅助循环时间根据病情和心功能恢复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如心功能受损严重,则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以进一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细胞水肿,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肌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正常,防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发生[8]。辅助循环的后期逐渐控制静脉引流量,减低灌注流量,心脏充盈适度、心肌收缩有力、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80mmHg、血钾维持在4.5mmol/L、尿量滴速正常、鼻咽温在37℃~38℃、肛温达35℃时,可考虑停止体外循环,脱离人工心肺机支持。

综上所述,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灌注师术前应熟悉患者的病史和各项检查,掌握患者的心功能及全身状况,充分评估手术指征,做到心中有数。手术中选择性能良好的体外循环材料、合理的预充、足够的灌注流量、良好的心肌保护、有效的改良超滤和把握好辅助循环时间等综合措施,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略)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wh/815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