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多经胸骨正中入胸,由于胸骨被劈开,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术后的胸廓畸形。术后胸廓畸形最多见的是鸡胸,常发生在儿童患者,主要是由于胸廓诸骨骼未完全骨化,加上固定时方法不当所致。心脏术后发生漏斗胸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不可能有外力压迫胸廓的缘故。必须明确的是,本文讨论的“心脏手术后的漏斗胸”,并不是心脏手术后新出现的漏斗胸,而是心脏手术之前患者就已经存在却没有同期手术的漏斗胸。也就是说,漏斗胸与心脏病本是合并存在的,只是医生仅仅做了心脏手术而没有做漏斗胸手术罢了。对于这样的病人,医生如果能在实施心脏手术的同时进行畸形的纠正,对病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不但可以免除额外的手术之苦,更能减轻经济负担。从患者的角度来讲,那是件非常满意的事情。但非常不幸的是,这样的美事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遇见的。最多见的情况是,医生先行心脏手术,而多年以后再由另外的医生实施漏斗胸手术。这对病人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次不必要的磨难。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期手术的情况呢?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医生的技术问题。如今临床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有些单位的胸外科与心脏外科已经完全独立。而漏斗胸属于胸外科疾病,心脏病则属于心脏外科疾病。这种分工的结果,使得胸外科和心脏外科的医生根本无法同时掌握两种手术技巧,于是出现这样的麻烦便难以避免了。
当然,有些人会提出两个专业的医生同台手术的问题。这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却几乎不可能实现。医院里,心胸这两个本是同一科室的两个专业,一旦分开了,便成了仇人或者路人,这里最能体现“同行是冤家”的哲理,让他们再走一起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对于心脏外科医生来说,很难想象他会在心脏手术操作之后请胸外科医生过来矫正漏斗胸,而胸外医生更是不屑为心脏外科医生做这种收尾“关胸”的工作,这很容易被理解为对他们的“侮辱”。彼此的不合作,便使得手术根本无法同期进行,唯一的选择就是告诉病人和家属分期再行手术,那么最终吃亏的就只有病人自己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医院更有架构上的优势。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医院的医生可以同时掌握两种手术技术。于是非常不应该有的情况就又出现了。虽然这些所谓的心胸外科医生成功地做了心脏手术,却因为不会做漏斗胸手术而不得不象寻常心脏手术一样常规关胸。医院里最不人性的一面。
其实,做完心脏手术之后,如果进行漏斗胸的手术将是非常容易的。因为胸骨已经被劈开,可以非常轻松地将钢板置放于漏斗胸最低部。这种操作不但可以免除胸腔镜的麻烦,还可以方便地在直视下调整矫正的效果,其塑性效果往往比单纯漏斗胸手术更满意。我们曾用这种方法做过不少心脏与漏斗胸一期完成的手术,效果非常满意。这常让人感慨万千,如此简单的手术,为什么那么多心胸外科医生不愿去尝试呢?
一旦错过了第一次手术的时机,后期再实施漏斗胸手术将是非常麻烦的事情。由于心脏手术时纵隔已经被侵犯,术后心脏与胸骨之间的粘连难以避免。这种粘连往往是大面积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常规的方法将钢板穿过纵隔会非常困难,最大的危险就是损伤心脏而酿成大祸。这也正是很多医生不敢碰这种手术的原因。为了解决这种难题,我们设计了一种非常安全的手术方法,经过多次临床试验,效果非常满意。这无疑为那些挨第一次刀子没有接受手术的漏斗胸患者带来了福音。
年10月15日上午,我们对一例19岁的先心病术后漏斗胸患者实施了如上的手术。此病人于10医院接受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当时他已经有明确的漏斗胸。但主刀的教授告诉他,“漏斗胸手术非常麻烦,如果同时做的话会给才做了心脏手术的病人带来很大的危险”,教授劝他等心脏手术康复之后再做。于是家长就听信了教授的“美言”,没有要求同期治疗。心脏手术过后的头几年里,患者并没有感到特别的不舒服。但到了两年前,患者开始感觉心慌胸闷,稍微一活动就呼吸困难。到医院检查发现,患者的胸廓已经严重压迫心脏,漏斗胸必须尽快矫治。医院并找到了同一个教授,教授说这样的手术非常危险,“弄不好心脏会破掉人会死掉”,且不能保证手术的效果。听了教授的话,患者家属只好放弃手术。医院就诊,是因为严重的心衰而过来的。经过检查发现,患者心脏功能衰竭的根本原因,就是漏斗胸对心脏的压迫。手术之前,患者情况非常糟糕,心脏功能很差,而患者接受手术之后,病情已经明显改观。
漏斗胸手术的指征有两条:一个是心肺功能受影响,一个是单纯的美观问题。心脏手术后的漏斗胸患者,漏斗胸的病变不一定非常严重,但由于纵隔内组织严重的粘连会使心脏受压的程度格外严重。对于这样的病人,尽快手术是恢复心脏功能唯一有效的途径。
(王文林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