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与物读书笔记3第四章

第四章言语

第一节批评与评论

p

语言在古典时代的存在,既是最高的,又并不引人注目。

因为词已接受了“表象思想”的任务和力量。

表象必须在严格意义上被理解:语言表象思想,如同思想表象自身一般。

在古典时代,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被赋予表象的。

语言存在于表象为自身创立的间距中。

古典时代的语言并不是思想的外在效果,而是思想本身。

p

古典时代的语言使自身成为看不见的。

文艺复兴停留在这样一个原始事实面前,即语言存在着:在世界的深处,文字和物结合在一起,或者文字在物的下面伸展;首字母缩略词印在文稿或书籍上并且,所有这些明显的标记都唤起了第二个语言——评论、诠释和博学的语言——以便使这种语言(指前一种几乎透明的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具有待诠释的状态)讲话并最终使潜伏在自己里面的语言活动起来。

p

倘若没有文本的绝对的先决条件就不可能存在评论(阐释)。

当这个话语本身成了语言的对象时……评论已被批评所取代。

p

对看得见形式的分析与对隐藏的内容的揭示形成鲜明对照相同的方式,批评似乎与评论相对照。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对立才逐渐呈现出来并最终占据我们知道它所拥有的地位。(对作品的讨论难以摆脱的二元论)

批评呈现四种形式:

1、批评首先在反省的秩序中被展现为对词的批评

2、在语法秩序中被表达为对句法、词序和句子结构的表象价值的分析

3、批评还在自己的空间内致力于检验修辞的形式

4、批评着手限定这种语言与它多表象的东西的关系:这就是宗教文本的诠释自从17世纪以来担负批评方法的事实——上帝或先知们才赋予一种话语特殊形式,话语就是以这种形式传达给我们的。

p

评论使语言神圣化了。

自从马拉美以来,文学作为优先的批评对象,不停地接近语言的真正存在,并据此激发了不再以批评为形式,而是以评论为形式的第二语言。实际上,自从19世纪以来,所有批评语言都充满着诠释。

第二节普通语法

p

一旦语言的存在被排除,所剩的只有语言在表象中的功能了:语言作为话语的本性和功效。因为话语只是被赐予符号所表象的表象本身。

p

语言依据一个必定是连续的秩序去分析表象。

表象所有的要素都是顷刻间给定,只有反思才能把它们一个个展现出来。

语言的特性存在在这里,也正是这一点才不仅把语言与表象区分开来,而且还把语言与符号区分开来。(共时性和历时性)

p

语言与思想和与符号的关系,恰如代数与几何的关系:语言用一种秩序取代了各个部分(或量值)的同时性比较,这个秩序的程度必须逐个得到详细研究。正是在这一严格意义上,语言才是对思想的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切割,而是在空间中深远地确立起秩序。

普通语法是对同时性相关的词语秩序的研究,表象这一同时性,正是普通语法的任务。因此普通语法的适合对象,既不是思想,也不是任何个体语言,而是被理解为一系列词语符号的话语(以及规则)。

p

语言是表象必定借以与反思发生联系的途径。

结论:

1、语言科学在古典时代的划分:一方面,是修辞学,论及修辞格和比喻,即语言借以在词语符号中被空间化的方式;另一方面,是语法,论及联系与秩序,即表象的分析借以依据一个连续序列而被安排的方式。

2、作为对一般语言的反思,语法表达了语言与普遍性保持的关系。指一种将易于每个表象给每个表象的每个要素提供一个符号的语言,凭着这个符号,每个表象就能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被标示出。发明了符号、句法和语法,所有可以想象的秩序都能在这些发明物种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话语就是依照由其起源为其规定的独一无二的秩序而被安排的知识(一种方法论?)。普通话语遍布整个认识领域,以便在表象的基础上使认识的可能性涌现出来,并揭示认识的起源,认识的自然、线性和普通纽带。他为自己的判断规定规则,这就是逻辑学,为他的话语规定规则,这就是语法,为他的欲望制定规则,这就是伦理学。

在一部完美的百科全书基础上,人类构成了关于一个复合的和有限的普遍性的种种中介形式。

3、认识和语言是严格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在表象中有相同的起源和功能原则;它们相互支持下,相互补充,又不停地相互批评。尽管语言是不完善的知识本身,但是语言却是对知识的完善的忠实记忆。文明和人们留给我们的作为他们思想的纪念品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文本,不如说是他们的词汇、句法、声音,与其说是他们的话语,还不如说是使之成为可能的要素:他们的语言的话语性。

有可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撰写一部自由和奴役的历史,甚或一部关于舆论、偏见、迷信和各种信念的历史,因为有关这些主体所撰写的一切总是表明其价值不如词本身(这样的“表象”没有赋予语言符号的“价值”)。

正是在词中,我们所想象的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识的东西,反过来,我们所认识的东西变成了我们每天表象给自身的东西。

4、由于已成了分析和秩序,所以,语言就与时间建立起了到那时前所未有的关系。对语言来说,时间是它的内在分析方式,而不是它的诞生地。

p

普通语法并不想限定所有语言的规律,而是一次论及每一种特殊语言作为思想与自身连接的一种方式。在每一种孤立的语言中,表象为自身提供了“符号”。普通语法限定由这些自发的符号假定和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体系。普通语法必须确立起每一种语言的分类学,换言之,它必须在每一种语言中确立起拥有一个话语的可能性基础。

p

由于话语把自己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恰如表象把自己的各个要素联结在一起一样,所以,普通语法必须研究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词的表象功能;这就首先预定了一种对那些把词联结在一起的联系的分析,接着预订了一种对各种类型的词和这些词借以勾勒表象并彼此区别开来的方式的分析(连贯和整体性)。

第三节动词理论

p

命题之于语言,如同表象之于思想。

p

在命题中,所有的语言功能都导回到一个命题所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主次、谓词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词和谓词拥有相同的本性,因为命题证明了一个等同于或类似于另一个;因此,它们就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交换各自的功能。它们间的差异却是由动词的不可还原性所显明的:(霍布斯《逻辑学》)这两个名词(主词和谓词,是两个名词)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了有关同一个物的观念;而联系却产生了有关这样一个原因的观念,借助于这个原因,这些名词被置放在这个物上。

p

动词起断言作用,这就是说,它表示“使用了这个词的话语,就是那个不仅设想到名词,而且还判定名词的人多具有的话语”。当我们断言两个物之间的从属联系时,当我们说这个是那个时,一个命题就存在了,一个话语也存在了。所有的动词种类都可以归并为指称存在的独一无二的动词。(人类学谓词)

p

如果没有语言,存在这个动词也将不存在,这个动词只是语言的一个部分。这个简单的词就是语言中的存在表象;但它同样也是语言的表象的存在——它通过使语言断言语言自己所说的一切,使这一切可能成真或假。通过这一个词的单一力量,语言完完全全成为了话语,这个词跨越了符号体系,直驱被指称物的存在。

p

存在这个动词的意义就是断言。

第四节表达

p

词指定什么,这就是说,就其本性来讲,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专名,因为它总是指向一个特殊的表象,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指。面对动词的均一性,名词却会无限地增加差异性。有多少需要命名的事物,就该有多少名词。(固定在它所指定的唯一的表象上)存在的指定对命题的形式时必需的,同样,名词的一般性对话语的组成部分也是必须的。

p

形容词指定了表象中一切不能独自存在的东西。

第五节指明

p

通过一个标记、一个记号、一个联合的修辞格,一个指明的举动,语言与物联系在一起了;没有什么能被归结为一种说教的关系。

p

活动的语言是由声音讲述的;但是,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给定的。

p

语言并不基于理解或表述的自然运动,而是基于符号与表象之间的可转换和可分析的关系。

p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任何语言都不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合意,因为这样一种合意与线嘉定了某种业已确立的、认可的和实施的语言早已存在了……

语言在活动的语言中的发生,完全避免了自然模仿与任意约定之间的抉择。在存在着自然的地方——在通过我们的身体自发地产生的符号中——并不存在相似性;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已达成了自愿的合意后,人们才能使用相似性。

p

自然律就是词与物之间的差异——语言的任务就是要指明语言与语言下面的一切之间的垂直区分;约定俗成的规则就是词与词之间的相似性,就是从其他词中产生词并无限地使词增生的巨大的水平网络。

只有通过一种把人们结合在一起并把人们的语言安排成一种语言的约定俗成,词根与其命名物之间的相似性才取得其作为词语符号的价值。

p

语言现在能在自己的谱系学中展现出来。这样人们就能构建完善和详尽的系列,完全连续的链条,在这些链条中,如果存在着任何断裂,那么,这些断裂就表明了现已消失的一个词、一种方言或一种语言的位置(例如前文的没有价值的词)。历史空间和思想网络将恰恰是重叠的。

p

限定词根,也就是发现一种语源学。这是一种具有系统化规则的艺术……在语言的整个往昔中……

在词根的整个历史中能保证词根连续性的唯一抹不去的恒常性,就是意义的同一性:即无限续存下去的表象区域。

第六节衍生

p

词何以能获取新的声音和新的内容。

p

形式的改变是没有规则的,差不多是不确定不稳定的。

所以意义的改变遵循人们能够确定的原理。这些原理策动了语言内在的历史,都拥有一个空间的秩序。某些原理关涉物与物之间看得见的相似性或令进行;其他原理则关涉这样一个区域,语言与语言借以用来保存自身的形式都积淀在该区域内。前者是比喻,后者是书写。

我们知道两种宽泛的书写:一是叙述词的意义,另一种是分析和重构词的声音。

p

修辞学的三个重要的辞格:提喻法、换喻法、词的误用。

那些语言逐步具有诗歌的力量;它们的原始命名成了久远的隐喻的出发点:这些隐喻逐渐变得复杂,并且不久是如此远离它们的发源地,以至于难以重新发现它们。

p

表象与字体符号间存在的明确的一致性的打破,使得有可能把语言的总体性,甚至书写语言的总体性引入普通分析领域,并且使得书写的发展与思想的发展相互支持。

p

18世纪限定的是空间与语言之间的基本关系的结果:语言与书写的任意符号向人们提供了保证拥有他们的观念以及保证他们以一种遗产的方式相互交往的途径,这种遗产会与每个时代的新发现一起增加;并且从其起源处考察,人类在哲学家的眼睛里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像每一个体一样,拥有自己的童年和发展。(杜尔歌《人类精神连续发展的景象》)语言向时间的永久性中断提供了空间的连续性,并且,正是就语言分析、表达和划分表象而言,语言才具有在时间的跨度上把我们关于物的认识连接起来的力量。凭着语言,空间之模糊的单调性被打破了,而时间连续性的多样性却被统一了起来。(语言对形成线性历史和整体性观念的重要性)

第七节语言四边形

p

命题、表达、指明和衍生这四种理论似乎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的四条线段,它们成对地相互对立和相互支持。

(略)

p

语言如何与外在与自己但又是自己所必不可少的东西纠缠在一起。

p

如果语言存在的话,这是因为在同一性和差异性的下面,存在着由连续性、相似性、重复性和自然交织提供的基础。

古典“话语”的基本任务是把名词赋予给物,并在这个名词中去命名物的存在。两个世纪以来,西方话语是本体论的家园。当西方话语笼统地命名了所有表象的存在时,它就是哲学:认识论和观念分析。当西方话语把合适的名词赋予给每个被表象的物,并在整个表象领域上布置精心制作的语言网络时,它就是科学——命名法和分类学。

脑子空空的盖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zl/815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