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经常砰砰跳可别以为是小鹿乱撞

阅读本文大约需要7分钟。

本期导读:

1.潜伏的杀手——房颤

2.了解房颤的定义和分类

3.房颤如何预防

4.房颤的常规治疗

看到喜欢的人,人们常常会说感觉心里“小鹿乱撞”。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小鹿乱撞”的话,一定要小心了,这可能是威胁生命健康的房颤。

潜伏的杀手——房颤

目前全世界约有万房颤患者,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的房颤患者接近万;因房颤住院的患者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33%。房颤最典型的症状为心悸,多数患者会描述为“心跳的厉害”、“心脏乱跳”、“心脏跳到嗓子眼了”等;但是也有20%~30%的患者没有症状,尤其是已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也需及时重视。

房颤的三大危害包括: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心功能不全;栓塞,以脑卒中为主。

部分患者直接以卒中作为房颤的首发表现,这时可能已经影响到了肢体活动、言语功能等,这是我们称房颤为“潜伏的杀手”的原因。

什么是房颤

房颤,顾名思义,心房发生了“颤动”,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几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和部分非器质性心脏病可见。表现为心房的机械收缩丧失,导致心房内血流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

房颤是一个增龄性疾病,即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在整体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在40~50岁人群中,发生率约为0.5%,而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可达8%~13%。

根据研究,房颤的发展过程是:偶发房早→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

注:

心脏有4个腔室:左、右心房(上腔室)和左、右心室(下腔室)。正常的心跳开始于右心房。

窦房(SA)结是一个细胞群,这些细胞负责启动心脏肌肉间传递的电信号。该信号会引起心房收缩,将血液从心房泵入心室,随后信号传导至房室(AV)节和心室。当心室收缩时,血液被泵入肺部和全身。

心率就是你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心律(心脏节律)则是你心跳的规律性。正常的心律下,心跳是等间距的。房颤时,心脏传导的电信号不协调。

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和定义

分类

定义

阵发性房颤

发作后7天内能够自行或干预后终止的房颤,发作频率不固定

持续性房颤

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

长程持续性房颤

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房颤

永久性房颤*

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

或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房颤类

型,反映了患者和医生对于房

颤的一种治疗态度,而不是房

颤自身的病理和生理特征。

注:*可在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倾向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患者症状发生变化时改变其分类。房颤=心房颤动

房颤的临床症状表现特点

房颤其实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常常是不同的基础疾病导致的一个临床表现——临床心电图上所看到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诊断房颤,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是确诊的依据,如果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暂者可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1.男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男女之比为4∶1。

2.阵发性房颤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早搏,房早可诱发房颤。

4.房早的联律间期多数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房颤。

5.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会有心悸、心慌、气短、胸闷、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表现。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6.持续性(或慢性)房颤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房颤心室率一般在80~次/min,很少超过次/min。心率次/min,称一次性房颤;次/min称极速性房颤。有脉短拙(脉率少于心率,心律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

7.多数患者都经过常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一般为2~15年。

8.确诊为房颤患者建议做心脏彩超检查,看一下心脏结构变化情况。

备注:

临床上的很多疾病状况可以诱发房颤,常见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瓣膜病、高血压、心肌病、左心室肥厚、糖尿病、肺部疾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减退(心衰)、左心房扩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药物、酒精、肥胖、离子通道疾病等等;有些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增大。

房颤的最大危害

房颤本身没那么可怕,可怕是房颤导致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1.其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是血栓沿颈动脉到达脑子里面堵塞脑血管,引起脑卒中。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脑卒中,全因死亡率是常人2倍。

2.还有一部分血栓,大概10%左右,会沿着动脉到达身体的其他器官,堵塞肠系膜动脉、肾动脉或下肢动脉,引起急腹症、肾动脉栓塞或下肢动脉栓塞等。

3.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的丧失和长期过快的心率可以影响心脏的功能,相当部分的患者最终会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注释:

心脏有个位置叫左心耳,通过心脏的压缩和舒张把左心耳中的血液排出来,当房颤发生时,左心耳中的血液长时间排不出来导致血液中的成分抱团凝固成小血栓随着血液的流动往前行进,小血栓走到狭窄处容易堵塞血管造成梗塞;而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堵塞血管。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亿人民币,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49亿,房颤无疑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房颤的预防

房颤的危害很大,但也是一种可预防的心律失常疾病。

1.限制饮酒

几十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饮酒与房颤之间的关系,房颤因此曾被称为“假期心脏综合征”。饮酒量与房颤风险间呈线性相关。如果能够避免不健康饮酒,一部分人可以避免房颤发生。

2.加强锻炼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体力活动及心肺功能与房颤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心肺功能与房颤风险呈线性相关。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项目可有效预防房颤。

3.心理平衡

不良情绪与房颤风险之间呈强相关。易怒、敌意性格和愤怒可使男性发生房颤的风险分别升高10%、30%和20%,紧张可使房颤风险升高24%。不良情绪(愤怒、压力、急躁、焦虑)使房颤发作风险升高3~6倍,而幸福感有保护效果。干预不良情绪可降低房颤风险。

4.戒烟

吸烟与房颤独立相关。吸烟者房颤风险增加51%。若吸烟者成功戒烟,可以避免高达12%的房颤患者发病。

5.超重与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据估算,如果每个人都达到理想体重,可以预防18%的房颤病例。超重和肥胖患者减重可明显降低房颤风险。体重平均减轻14.3kg,房颤症状及严重程度、房颤发作累计时长及次数均明显改善。

6.高血压

高血压与房颤线性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房颤风险升高1.1倍。高血压患者强化血压控制,可明显降低房颤风险。

7.糖尿病

糖尿病与房颤风险之间也呈线性相关。糖尿病患者的房颤风险升高34%。预防糖尿病可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房颤风险。

8.血脂与他汀

血脂水平与房颤风险的关系,及他汀的预防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大量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多种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包括房颤。OSA与房颤之间有因果关系,OSA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小样本研究证实,伴OS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减少房颤再发。

10.心衰

心衰与房颤之间互为因果。约1/3的心衰患者可发生房颤,反之,1/3的房颤患者将出现心衰。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病对于房颤的预防非常重要。

房颤的治疗

前面阐述过房颤不是单独的疾病,而常常是不同基础疾病导致的一个临床表现,病因不同,病情不同,病程不等,确诊房颤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对房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体上,房颤的治疗包括危险因素控制、律率治疗、抗凝治疗。

1.上游治疗

进行危险因素的控制,避免房颤的发生,称之为房颤上游治疗。包括控制体重、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规律作息、适度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发生房颤后上游治疗就不再重要。积极的危险因素控制后,部分患者房颤可逆转,即使不能逆转,危险因素管理好的患者,房颤治疗的效果也更好。

2.律率治疗

指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和控制心室率的治疗。

(1)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时丧失了窦性心律,治疗的目的之一便是恢复窦性心律。恢复窦性心律可缓解症状,也可恢复心房的功能,有诸多好处。

恢复窦性心律可通过药物和介入手术完成。

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常需长期服用,需详细评估药物副作用和治疗的获益比。

介入手术指的是射频消融术。研究表明95%的房颤与肺静脉有关。射频消融术能够在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的部位发放射频能量,形成一层隔离带。这样,由于肺静脉引起的异常的指令电激动就会被限制在隔离带内,从而保证了正确的指令能够传达到心房和心室。

(2)心率治疗

部分患者房颤很顽固,无论如何也不能恢复窦性心律,这时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心率的控制,将心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多为次/分,这样患者心悸症状可明显缓解,也避免长期过快的心室率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

心率控制的常用药物的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拮抗剂等,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心率,因为部分房颤患者在心率控制严格,或突然转为窦性心律后,出现长时间的停搏,甚至发生晕厥。

3.抗凝治疗

房颤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心悸,不在于心房功能丧失,而在于卒中。栓塞和卒中的预防,是房颤的抗凝治疗的关键。

抗凝可应用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患者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依从性等进行选择。

血栓形成的部位多在左心耳。预防脑卒中的药物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类。

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有口服抗凝药禁忌证或不能耐受的卒中高危患者,无疑带来了新希望,尤其对于既往有卒中史且>75岁的高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获益更为显著。

常笑健康提醒您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有积极的作用。近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减重,适度运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酒精等,不仅降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还能显著降低导管术后房颤复发风险。建议您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房颤。

常笑健康苑

快长按左边







































哈市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zl/8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