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心系疾病的患者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易出汗,此为“汗为心之液”理论的体现。针对心病汗出这一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从事中医的人,都知道有“汗为心之液”之说,但对此理论真正有深刻理解的人并不多。其理论源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一语,《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而《类经》则云:“心主血,汗者血之余。”《医宗必读》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故有血汗同源、津血同源之说。
在心内科工作久的同道都会有体会,心系疾病临床极易出现汗证,无论是冠心病、扩心病、肺心病,还是心衰或PCI术后。通过对汗证的辨证分析,不仅能有助于对病机的判定,而且对病情的预后判断也有帮助。汗出日久,必耗气伤阴,甚则出现阴阳亡脱之证候。因此,心系汗证的及时治疗,对于心系疾病的康复显得极为重要。
临床上心病汗证的出汗部位多见于心胸部,亦可见于全身。关于心病汗证常见的病因病机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虚证,可分为心之气阴两亏、心之气阳两虚、心之阴阳亡脱三型。
(1)心之气阴两亏:症见心胸汗出面热,气短,口干,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当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浮小麦、麻黄根。就临床所见,此型以胸痹心痛为多。
(2)心之气阳两虚:症见心胸汗出而冷,气短,甚则上下气不相续接,畏寒、四肢不温,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当温阳益气,方用保元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心衰患者尤以此型为多见。
(3)心之阴阳亡脱:症见突然喘息气促,大汗淋漓,声短息微,精神疲惫。阳脱者,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微或脉大按之如空;阴脱者,汗出如油而黏手,舌卷无津,脉细微欲绝。临床多见于急性心衰。偏于阴虚者以大剂生脉饮加大剂量山茱萸为治;偏于阳虚者以参附汤或回阳救逆汤投之;阴阳两虚者又需以全真一气汤为法。虚证之汗证,尚须标本兼治,往往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加浮小麦、麻黄根、瘪桃干、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
二是实证,可分为痰热内蕴、心脉瘀阻两型。
(1)痰热内蕴:临床常见于形体肥胖,喜辛辣油腻者。症见汗出而热,其特点为汗出齐颈而还,常胸闷心痛,心悸,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其治疗当以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尚需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厚味之品。
(2)心脉瘀阻:患者心胸疼痛反复频繁发作,痛则汗出,其舌质常暗,舌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脉涩。治以活血化瘀,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
朱某,女,78岁。门诊病历。
年5月7日首诊:反复阵发性胸痛10余年,气短伴肢肿3年,再发加重1周。现症见:胸部汗出不止,动则气促,腹胀,畏寒,腰骶尤甚,手足麻木,口干,小便频,大便溏,双下肢重度水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患者多次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功能Ⅳ级。因其心衰反复发作,病情较重,建议住院治疗,但家属因其最后一次住院出院不足半月,拒绝。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功能Ⅳ级。
中医诊断:水肿;汗证。
病机:肺脾气虚,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益肺,利水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白参10g,生黄芪30g,桂枝10g,白术10g,茯苓30g,薏苡仁30g,生姜皮10g,大腹皮10g,陈皮10g,砂仁10g,炙甘草10g,麦冬10g,五味子10g。10剂。
辨治思路详解:患者气短,腹胀,肢肿,便溏,舌质淡红,脉沉细,一派中气亏虚、脾虚湿阻之象。“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故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营卫出中焦,中气亏虚,则卫气必损,卫虚不能固护肌表,腠理开泄,则营阴外泄而汗出不止,故方以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健脾益气利水;小便频、口干、苔薄黄为长期使用呋塞米之药证,利水过久而伤阴液,故方加麦冬、五味子养阴;畏寒,腰骶尤甚,提示湿阻阳气不通,故加桂枝温阳化气,且与方中白术、茯苓、甘草共同组成苓桂术甘汤。加大腹皮、生姜皮祛皮里膜外之水,增强利尿消肿之功。
年5月17日二诊:腹胀、肢肿、手麻均明显好转,汗出已止,大便仍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
上方加紫苏梗1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汗为心之液,汗出已止,说明药中病机,心气有恢复之佳象。症已大减,故守前方。腹胀,加紫苏梗理气和胃。
年5月31日三诊:腹胀显减,水肿大为消退,呃逆,大便仍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
白参10g,生黄芪30g,白术10g,薏苡仁30g,砂仁6g,陈皮10g,茯苓30g,藿梗10g,汉防己10g,紫苏梗6g,大腹皮15g,生姜皮6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利水,腹胀显减,药中病机,再加藿梗理气和胃。
年7月19日四诊:已无腹胀,水肿除,诸症均缓解,舌质淡红。
白参10g,生黄芪30g,茯苓15g,薏苡仁30g,桂枝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姜皮10g,大腹皮10g,白术10g,炙甘草10g,紫苏梗1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病情缓解,以参苓白术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阳健脾利水。苔薄黄为利尿日久,耗气伤阴,合生脉散以益气养阴,以巩固疗效。
按语: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具有补脾气、益肺气、培土生金之功。临床上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或脾虚痰阻、上蓄于肺之咳嗽痰喘等症。余在临床上喜以此方治疗心衰,其辨证要点是除胸闷、气促外,尚有腹胀、纳差、便溏、肢肿等脾气亏虚病证。畏冷合用苓桂术甘汤,多在方中加入大剂量黄芪(30~50g),肢肿甚者每合五苓散或加生姜皮、大腹皮,疗效确实可靠。
心衰紧守肺脾肾,治分三焦细辨证。
眩晕病机最复杂,辨证施治破难局。
中风之病最难复,治从肝肾久守方。
……
21讲,节节精彩。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医案,都是作者多年临证智慧的体现。看道少斋主人毛以林教你运用纯正中医思维治病!
《步入中医之门6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好书)
本书是毛以林主任医师(道少斋主人)近几年临证诊治疑难病医案实录。全书共20讲,与一般医家经验集写法有所不同,本书以病案讲解为主轴,详细阐述了诊治疑难病证的辨证思路、用药心得、诊治得失及个人经验。逐诊讲解处方用药的加減技巧、选方转换的理论依据,以及临证必须掌握的中医基本知识和诊治技能,对临证如何诊治疑难病有着非常好的启迪作用。读是书,必将受益匪浅,并能提高临床水平。本书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