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怀疑心脏不好或者脑血管有问题时,我们很容易想到:到医院去做一个血管造影吧。
下面,我们用一点时间和大家谈谈造影是怎么回事:
在医学上,心脏造影或者脑血管造影都属于血管介入技术。血管介入技术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血管,沿血管将导管选择性地插入靶血管而实施介入诊疗的一种技术(年因Seldinger开创了这一技术而命名)。
当医生将导管置入到预定目标以后,在导管内注入造影剂,在影像设备上会清晰的显现血管的走形、是否狭窄或血管内壁是否有血栓等情况。因而,该技术具有确诊疾病的价值。
那么,这个造影剂是什么?
造影剂在医学上又称为对比剂,是接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迄今为止,造影检查中所使用的造影剂主要分为两大类: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对比剂,它们均为含碘的水溶性对比剂。
离子型对比剂是三碘苯 盐,主要是钠和葡 盐,其在水溶液中都可离解成带有正负电荷的离子,并以原形排出体外,故称之为离子型对比剂。该对比剂的 特点是其渗透压非常高,甚至高于血浆渗透压5倍以上。因此,高渗透压也成为导致其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该对比剂具有一定副作用:如心血管造影时,可使呼吸、血压和心电图发生一定的变化,冠状动脉造影时可引起心室纤颤、心肌收缩无力和心肌损害。
非离子型对比剂是三碘苯 类结构的衍生物,具有低渗透压,低粘度及低毒性的优点。非离子型对比剂不被电离,在溶液中呈分子状态,无导电性,渗透压低;渗透压低和非离子化,使之对红细胞、血液流变学、血-脑屏障的影响大为减轻;对血浆渗透压无影响,使其对神经、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因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上述两种对比剂各有优缺点,目前两种对比剂都经常用于介入造影中。然而,造影剂过敏过敏也时有发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过敏。
那么,我们怎么能降低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
过敏试验是临床中经常用于检验病人使用某种药物是否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方法,一般有如下方法:
1.口服法:手术或检查前3日口服10% 钠溶液,每日三次,每次10ml。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皮肤潮红、流涕、手脚麻木、呼吸困难为阳性。
2.球结膜试验:检查病人两侧结膜无充血时,向一侧眼内滴入对比剂2~3滴。5分钟后观察结膜情况。判断标准是,轻度充血为I度反应;中度充血同时流泪为II度反应;显著充血、结膜血管扩张为III度反应。
3.口含试验:口含3% 钠5ml,5分钟后出现舌下充血、流涎、心悸、眼睑水肿及荨麻疹等为阳性反应。
4.皮内实验:取泛影葡胺1ml注入前臂皮内,10~15分钟后观察结果。如果局部出现红斑或者伪足者为阳性。
5.静脉注射试验:取泛影葡胺1ml缓慢注射后观察15min,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咳嗽、气急、荨麻疹甚至休克症状为阳性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碘过敏试验对由非离子造影剂引起的过敏反应预测的准确性极低,以及碘过敏试验本身也可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因此不建议采用碘过敏过敏试验来预测碘过敏反应。新进研究显示,流式细胞术分析嗜碱性粒细胞火花试验(basophilactivationtest,BAT)在非离子型造影剂国民反应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在临床工作中,过敏试验只能预测可能发生的概率,但很难做到%。因此,除做好诊疗之前的评估,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危及事件的抢救预案。尤其是在手术麻醉中的过敏反应,可能大部分表现都不会出现,而仅表现为低血压、心搏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