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患儿病情,专家们讨论决定为洋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这也是能够救命的最后一种办法了。这项手术难度更大,对技术要求更高。为了给患儿术中最大的安全保障,确保手术取得最佳效果,儿科大主任赵新教医院儿童专家郭保静教授前来会诊。
郭教授在详细了解了患儿病情后,与我院心内科、儿科、麻醉科等骨干力量以及中国医科大学专家一起对患儿病情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并发症等综合情况进行了反复评估和论证,决定为患儿实施“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4月6日下午2时,患儿洋洋的生命保卫战再次打响。手术由郭保静教授指导,我院心内科主任白宏兴、主治医师景强强联合操作,医院麻醉科专家朱俊超教授实施静脉全麻,儿科大主任赵新教授、儿科一病区主任王秀萍、二病区主任袁强、主管医生张文荣以及手术室主任李立新等专家共同参与。
术中,专家们全身心投入,精细操作,确保每一个手术步骤精准高效。经过1个半小时的努力,陕北首例5岁儿童“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顺利完成,洋洋得救了!在医生的巧手下,一根柔软纤细的电极导线通过左侧锁骨下静脉,经静脉撕开鞘送心室主动起搏电极至右心室心尖间隔部并予以固定,同时在左侧前胸壁做一切口大约3cm的皮肤囊袋,连接电极将脉冲器植入囊袋,最后缝合囊袋。洋洋的心脏就可以正常跳动了。
北京郭保静教授指导,我院心内科主任白宏兴主刀操作,儿科、麻醉科、医务科等多科室密切配合,实施陕北首例5岁患儿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未来,洋洋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术后20余天里,儿科医护人员每天24小时守候在洋洋身边。
图为赵教授等人为患儿做术后治疗。
由于患儿年龄小,很容易发生术后感染,且术后不能大幅度动作做,需要密切观察,为此,儿科一病区安排医护人员对小洋洋进行24小时特级护理。
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守候,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洋洋恢复得非常好,已于4月19日康复出院,出院时达到了正常同龄儿童的心率。
心脏起搏器植入洋洋体内后,不仅可以让心脏恢复正常工作,还能够根据生理需求,自动调节起搏频率,同时防止心脏骤停。随着年龄的增长,洋洋将在3个月到1年后接受复查,不久的将来他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一起上学、玩耍,健康成长。
在历经风雨之后,这朵生命花蕾又将在这个春天里重新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编后语
一个面临凋谢的幼小生命在心怀仁慈的专家们的全力以赴下鲜活起来,一例年龄之小、难度之大在陕北范围内史无前例的手术,最终在医院取得了成功。这既是救人急切的偶然,医院多年来科学管理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面对来院就医的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医院能够热情服务,迎难而上,勇担风险,敢于挑战医疗难题,敢于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先后成功完成了诸如陕北首例右手拇指再造术、陕北首例经胸腔9椎体骨髓瘤切除术、陕北首例低龄患儿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等一系列高难度、高风险手术,给众多急危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赢得了延安甚至陕北地区老百姓的广泛赞誉和一致认可。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设备齐全、管理规范,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医院能达到这样的医疗水准,医院的大夫们如此敢于担当,真正把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心上,很了不起!”医院儿童专家郭保医院医务人员工作作风后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
是的,只有精神才是真正有延续性的东西。从医院医务工作者身上折射出的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优秀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和需要大力弘扬的职业精神。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