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数据发布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通过对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于近期公布了“中国人十大死亡原因排名”,小编也没想到,第一名竟然不是癌症,而是中风!
该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YLL,因某种疾病少活了多少年)的多少,找出了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
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手脚不听使唤了、讲话不清了、嘴巴歪了……这些“中风”的症状我们并不陌生。从老年人到中壮年再到青少年……
该研究发现,中国是全球中风发病风险最高的地方,其居民中风的风险率达到了39.3%。同时,中国男性的中风发病风险也是全球男性中最高的,超过了41%。
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中风
越来越爱找年轻人了
脑卒中(BrainStroke)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然而近年来中青年人群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
因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青年人群运动量少、高热量饮食、过度熬夜、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青年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有很多正值青壮年的患者在工作生活中毫无征兆地突然倒下。
32岁的张先生自认健康状况良好,去年他偶然发现右手变得麻木,一次会发作几分钟,当天内发作了三次,医院进行了检查。MR结果显示,张先生出现了左侧大脑中风。
经过一段时间的吃药治疗,张先生的情况明显好转,于是也就没有继续“遵医嘱”按时吃药了……今年初,张先生在上班期间又发生了手麻木,除此之外,行动也变得困难起来,经检查,这一次他中风的情况加重了,脑梗死的范围扩大,治疗难度比去年加大了。
中风,会伴随出现智力、记忆力、行动能力、性格等明显改变,严重者会导致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口齿不清、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一句话总结,中风可能会让人失去正常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和中风相关的那些
高指数
发病率
高
在中国,每年中风的新发病例万人。
死亡率
高
在中国,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每年死于中风的人数约万。(数据来源:《中国卒中协会年首次发布中国卒中流行报告》)
致残率
高
中风人群中约75%—80%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40%,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复发率
高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研究发现,我国患者首次出现中风发作的五年内,复发风险高达41%。
年轻化趋势
高
在中国,有10%—15%的患者是在45岁之前发病,中风已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经济负担
高
中风后因为残疾,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如果去专业的康复机构,通过专业人士指导训练,恢复起来也会更快,而这笔康复费用却不是小数字。
80%可预防
高
很多人认为中风是没法预防的,得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真实的情况是,有超过8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本可以做到的“日常风控”
1
控制“三高”疾病
中风的最大前提是患者本身有脑血管疾病,而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通过饮食习惯习惯的改善、适当适量运动以及按时正确用药,有效避免三高疾病,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2
控制“房颤”疾病
作为中风的高危因素之一,在房颤发生时,心房内的血液淤积会产生血栓,进而脱落的血栓流动就会引起脑血管疾病,从而引发中风。据统计,房颤患者引起中风的概率对比普通人高出5—10倍。
若既往出现过房颤,则需要在心内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通过预防血小板的聚集、抗凝等治疗,来有效减少中风的概率。
3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者应戒烟或限制吸烟量,避免过量饮酒;
饮食成分中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鱼类、豆制品和乳制品;
适量进行体育锻炼,避免久坐;
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
良好的生活习惯均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
4
提早规划健康保障
重疾险保“脑中风后遗症”
中国保监会发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将产品定名为重大疾病保险,且保险期间主要为成年人(十八周岁以上)阶段的,该产品保障的疾病范围应当包括本规范内的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终末期肾病(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除此六种疾病外,对于本规范疾病范围以内的其它疾病种类,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使用。
医疗险保“中风看病”
在健康保障规划方面,除了配置重大疾病保障外,还可以购买医疗险对中风引起的医疗费用进行赔偿,例如,中风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损失予以赔付。
文章内容结合《生命时报》、《人民日报》、新华网
相关报道资料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