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脏骤停可发生在任何地点(如学校、家中、工作单位、公共场所),所以在学生中普及现场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抢救的第一步,可先作胸前叩击,这有可能使刚发生停搏的心脏复跳。具体方法是:在病人的右侧,握紧右拳,用掌侧敏捷而有力地向其胸骨中下部捶击二三次,然后立即触摸颈动脉。如果出现搏动,说明心跳已恢复,否则就应尽快进行体外心脏按压。
心脏是一个空腔的器官,位于胸腔中央,前为胸骨,后为脊柱。按压胸骨下半部时,心脏会受到间接的压迫而排出心脏内的血液。不按压时,胸廓由于其固有的弹性而恢复原位,造成胸内负压,使静脉血回流心脏。这样就人为地推动了血液循环。
进行体外心脏按压时,要让病人仰卧在硬板床或地面上,不要垫头部。抢救者在病人的一侧,把一只手的掌根放在胸骨下半部,再将另一只手重叠在上面,用抢救者上身的体重有节奏地向下按压。抢救者的肘部要伸直,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肩部位于两手的垂直上方,以足够的力量每次都使胸骨下降4厘米左右,然后释去压力,使胸廓回复到正常。按压时间和释压时间相等,但时间比例以3:2为最好。释压时双手不要抬离胸壁或改变按压的位置。按压必须用力均匀有节奏,切忌突然用力按压和弹跳式的按压。掌根下压的力量必须集中在胸骨,手指切勿接触胸部,以免发生肋骨骨折。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尤其不能按压胸骨下部的剑突,以免损伤肝脏。
在进行体外心脏按压时,必须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只有一个人抢救,心脏按压的频率应是每分钟80次。每做15次按压,就要挪到病人头部,口对口地迅速用力吹气两次。若有两个人抢救,按压的频率应为每分钟60次。另一人在每5次按压后迅速地口对口用力吹气一次两人交换抢救位置时不可打乱5:1的比例和顺序。吹气者在吹气完毕后立即转移至胸部接替按压。按压者在第5次按压后立即转移至病人头部准备吹气。
单人抢救开始1分钟后,用5秒钟的时间检查颈动脉,以判断心跳是否恢复。若未恢复,应继续抢救,此后每隔5分钟再查脉搏。如果是两个人抢救,吹气者要经常检查颈动脉,若每次按压后都能摸到一次搏动,说明心跳仍未恢复,仍应继续做体外心脏按压。
经过一段时间抢救后,病人脸色逐渐好转,嘴唇转红,用耳贴胸已能听到心音,颈动脉有搏动,自主呼吸恢复,表示抢救初步成功,可医院。这是因为上述抢救措施只是初级救护或称一期处理。若能成功,便进入二期处理,还要用药、除颤、进行心电监护、插管等。此外还有三期处理,即脑复苏。但二、三期处理已是医生的工作了。如果有条件,在抢救开始时就给病人枕冰袋,将对嗣后的脑复苏极为有利。
深度昏迷、缺乏自主呼吸以及瞳孔散大固定15~30分钟者,表明脑死亡;心肺复苏持续1小时之后检查心电图而无心电活动,表明心脏死亡,可以终止心肺复苏。但若还有脉搏,动脉收缩压保持在60毫米汞柱以上,瞳孔仍在收缩状态时,仍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的现场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