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孙振耀企业大学要以80的精力解决当

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4394576.html

因工作需要,1年前拜访了孙振耀老师,请教了关于企业大学定位、价值、运作规律等问题。孙振耀老师站在企业一把手的顶层视角上,多个角度阐述了为什么要建企业大学,应该如何建立,如何用好企业大学的精彩的回答。

笔者曾在小范围和少数几位培训人分享过,均反映受益良多,并希望我能公开出来,与培训人们共同学习探讨。

注:1年前拜访时,尚未出台《规范大学、学院命名》相关文件,且笔者认为企业大学是企业培训组织的最高等级及表现形式,因此该文中仍使用企业大学作为专有名词。

一、为什么会成立惠普商学院?如何把惠普商学院做起来?

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成立企业大学或商学院这种内部培训单位,但首先想清楚当下要解决什么问题?

惠普商学院当时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源于我做的两个测算:1、测算内部人员规模,明确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当年(年)中国IT行业高速增长,在惠普成熟的管理模式下,可以算出要完成增长需要多少销售人员、销售经理、大区经理;

再测算一个销售人员需要多少售前工程师支撑,而每一个产品线又需要多少销售人员、多少销售工程师、多少行政人员?

根据经验估算培养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到销售经理需要年时间,在这年时间里如果不做加速培养,年后最大的制约瓶颈就是人才的数量跟质量。

、测算外部市场机会,服务市场竞争

0年前惠普在和IBM竞争。IBM做计算机比惠普时间早、规模大、品牌强、产品线更丰富。IBM有大型机、有解决方案,惠普只有小型机打印机,所以在中国市场切入,到底要跟IBM比什么?

在接触了很多企业后,我发现在那个时候外界没有所谓的商学院,那时候很多企业也不知道什么是管理,仍处在规模扩张期。而惠普公司在当时已经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什么不做内部管理培训的同时也做外部培训输出?

一方面主要用这种方式能够在客户心中树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品牌;IBM是卖解决方案的,惠普没有解决方案是卖硬件的,但是以管理赋能落地数据应用等同于解决方案的平台。

所以惠普商学院对外培训,是做市场及品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点确实是误打误撞,却做成了很多企业的刚需。

这个时期中国的企业刚开始学管理,而且是基础的管理,而惠普积累了大量的管理课程,所以我挑选了几门对民企发展中最需要的课程,例如《如何做商业计划》《如何领导团队》《如何做销售管理》。

其次,三个重要的决定,保障惠普商学院健康发展1、一定是在职管理人员授课

惠普商学院不是学术单位,更不是学者。惠普的老师就是现身说法,给学员讲实际做的管理工作,用过的工具,用过的方法,极度实战。所以惠普商学院的老师都是在职管理人员,都被逼着去讲课,且讲课被列入工作考核。

为什么要列入考核?因为一个管理人员,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方法论给别人讲授,就不能称作好的管理人员,还停留在人治,所以要逼着他们整理自己的方法论。

、一定要对外招生

早先的惠普培训机构叫领导力发展学院,后来对外叫做惠普商学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来同时运营。用对外招生来验证我们提取的方法论实用性如何?因为外部客户是不会给你面子的,用的是真金白银投票。对客户有用就重复购买,没用就不会有下一次生意。

、一定要收费学习

早期惠普商学院一人一期美金(多门课程组合,一个季度到半年时间),为什么收费?因为不交钱的都不是认真来学习的。

摩托罗拉大学的培训,当做一个marketing所以不收钱,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而惠普商学院则要求必须收钱,因为不收钱无法证明你的价值,所以惠普商学院是自负盈亏的。

在职管理人员授课、对外招生、培训收费这三个决定让惠普商学院逐渐做了起来。

最后配套组合三个设计:教室、书店和礼品部。1、设计以小组研讨为核心的教室

惠普商学院教学上坚持当堂讨论大于课堂宣讲。所以在教室的设计上围绕面授教室为中心,周边配套大量小型研讨教室。学员这个小时在课堂中吸收到方法论后,下个小时去研讨室小组讨论,再过一个小时回来做报告小组PK。这些教学方法现在已普及,但在0年前还是很先进的。

、设立对内营业的书店。

书店就设立在惠普商学院,因为当时的管理类书籍并不多,所以我们就给学员挑选书籍,陈列惠普高管挑选、推荐的书籍。给员工发买书的福利券,内部员工,来上课的学员都可以在书店买书。

、设立了惠普礼品部。

因为当年代对惠普这类外资公司的崇拜,所以做了公司纪念品,并要求自负盈亏,吸引了很多内部员工购买,增强企业认同和自豪感。对外部学员也会购买很多惠普的纪念品回去送人,顺势把企业的品牌做了推广。

以上是一套组合,内部要解决的问题——外部的市场机会——三个重要的决定——三个配套的设施。

所以根本还是要回到企业大学要解决什么问题。惠普商学院对内培训解决增长背后的人才缺口,对外培训解决惠普B端客户中的品牌树立。

当然,惠普商学院为什么会留下比较深的烙印?因为刚好处在商学院萌芽年代,而惠普有一批比较成熟的管理干部刚好可以出来讲课。到现在仍有多位惠普的干部,00多门惠普的课程,活跃在中国的管理咨询及培训市场上。

二、企业大学如何定位?赋能部门?服务部门?1、企业大学最重要的定位是“创造价值”,而不仅是服务而已。

创造价值简单一句话就是“帮你创造业绩”!企业大学要成为业务部门供应链的一环,是关键零部件。

1)建立人才培养预算,预算要分摊到各个事业部,让业务部门有人才培养成本意识。

)明确价值逻辑,计算业务增长与人才供给的公式,尽量数字化呈现业绩增长与人才的关系。

)在“培训产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创造内部竞争机制,保持学习稀缺性;反对培训是福利共享。

企业一把手,要向管理团队灌输“业务增长=正确决策*组织能力”,组织能力不足是抓不住市场红利的,为了抓住市场红利必须提前储备组织能力,否则就只能喝口剩汤。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大学必须要成为业务部门的“关键零部件”,所以惠普商学院定位也是比较高的。

通过强化组织能力,抓住市场红利就能获得健康增长,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大学必须为业务单位提供前瞻性、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拿着公开市场(现有的培训课程)的资源进行组合。公开市场能提供的就一定不是稀缺的学习优势。

、要成为“关键零部件”先创造独有管理方法论课程

最重要的是开发出企业自有的、独有的管理方法论课程。

现在有太多企业主要从外面引入大量方法论,可以参考外部方法论,但管理的药方还是要向自己找。像惠普就有完整的基中高完整的内部方法论。

当前很多企业大学变成了一个平台,请了很多老师、专家、大师走马灯的讲课。重要的不是请了多少人讲课听课,而是听完后你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的东西?要吃猪肉、吃羊肉,长自己的肉。

所以很多醒过来的企业大学就会先成立教研组,研发内部的管理方法,研究企业高层的管理思想,企业高层的管理思想不见得全部正确,例如惠普初期,面临快速增长,惠普全球总裁推动,历时半年时间,在全球挑选最绩优的名管理者,请咨询公司进行深度访谈,总结这些人为什么能持续绩优。把他们的方法进行总结萃取出,再区分初中高阶,才形成了惠普最经典的课程。而这才是公司自己的方法论。

领导力是企业独有内生的,所以企业大学要总结提炼出类似《惠普之道》的递进课程,包含文化、价值观、管理方式及工具等。可以与外部公司合作,但一定要积累出自己的几门独有课程,由在职的管理者来讲。

讲课的一定是在职管理者,不能是企业大学的职业讲师;因为在职管理者讲的是他自己的实践,对公司价值观、战略、业务、方法论的理解和实践,这是最有价值的。

三、企业大学为什么要收费?什么时候才能收费?

惠普商学院第一天就收费!用收费来证明企业大学的价值。前提是惠普的管理方法论已经具备,在当时具有稀缺性和市场竞争力,且产品都有了就开张了。

1、企业大学对外开放,首先要有自己的产品。

现在很多大学缺乏自己的产品,就从外面请来很多的名师、大师来走马观花的讲课,但讲完就乱了,因为没有验证过方法论是不是合适,有些方法论还相互冲突。但这里不是说不能请名师、大师来讲课,而是要有“定力”和“长期主义”。

不能因为缺乏自己的产品,就提出“全面学习XX”,要慎重提出“全面学习XX”!因为全面学习要分析是否适合本企业发展周期、管理土壤、变革的成本、市场的机会等,所以慎重提出“全面学习XX”。

要去论证这个方法论是适合当下的企业阶段?如何论证通过就签长期合约,只用一家,深入学习辅导,不断在打仗的过程中领会方法论,验证方法论、沉淀方法论,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企业。最怕请了很多人来讲课,事先不论证,事后不实践,就搞的乱七八糟。

如我们刚才讲过,要成为企业的“关键零部件”,先创造独有管理方法论课程,否则即使收费,企业大学的产品不行,也入不敷出!产品一定是第一位的。

、各个部门设立自己的培训专项预算,或者叫学习成长预算。

有预算就有了压力,各个部门要有解释这个专项预算的逻辑和用途,解释部门的“学习成长预算”是怎么测算的。

不要说课程免费,只要有人来上就行了;你求着业务部门上课,路就走偏了。有了专项预算,还要定下一些规矩,例如“职业驾照”,就是一个员工从基层升经理,有几门课程是必须要学习通过的,这样可以统一内部语言、方法、思想。但不代表这个课程学完就一定晋升,相反是没学完课程一定不能晋升,要建立这种规矩。

这种规矩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对部门收钱,也就是用到了“成长预算”,属于各个部门的运营成本。

、一把手首先要认知,企业大学是战略性部门,只需要打平,不需要赚钱。

不是所有的部门都要用规模、盈利去审视。一把手要认知企业大学是战略性部门。作为费用中心的企业大学,容易让业务部门造成一种“培训是负担,不是价值”的错误认知,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运营成本中要包含学习成长的预算。

举个例子,0年前惠普商学院推出《大客户销售》这门课程,这个课程对各业务部门都很重要,也是先研发课程再培养讲师,然后对部门收费。大客户怎么做销售对各部门重要,重要你就花钱来听,不是每个部门都承担的起这个费用,有些部门的老板甚至会从别的预算里省出钱来,送人过来听《大客户销售》,这就是价值的认可。

企业大学自负盈亏的目的是价值认可,不是赚钱。所以企业大学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规模论英雄,但必须独立自负盈亏证明价值。

注:真正自负赢亏的企业大学,要允许部门“成长预算”对外使用,引入外部竞争机构,让企业大学的课程和解决方案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例如部门同样要解决“目标管理”,要允许外部培训机构与内部企业大学一起向业务部门竞标,你的方案和课程的竞争力是什么?是课程内容还是老师权威,是更落地还是更有针对性,实在不行你有没有价格优势?经过市场洗礼和竞争检验的企业大学,才能长期独立自负赢亏。

如果给了部门“成长预算”,只允许公司内部结算“成长预算”,就会变成无效内卷,无法检验企业大学的整体竞争力,时间长了之后反而部门会说“这个成长预算是纯成本,我砍掉了”,这样的“伪自负盈亏企业大学”成了阻碍公司组织能力提升的“衙门口”,就成了毫无价值的部门。

四、企业大学和传统培训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和人力资源部、组织部的关系是什么?

1、企业大学是价值放大器、人才加速器、业务催化剂

企业大学和人力资源部,组织部的定位和职能都完全不同;企业发展初期,规模较小的时候企业大学和组织部都会在人力资源部里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复杂性的变高才会逐步独立这两个部门。

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都属于规则制定部门,是管理的执行者;企业大学不是规则制定部门,而是价值放大器、人才加速器和业务催化剂;现在有一种有趣的类别也能参考,组织部=中组部,企业大学=党校,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各有分工但相互配合。

、企业大学要传递企业独有的人文精神

先说社会的大学(北大、清华)与培训机构的共同点是都要教知识和技术,区别点是大学要教人文精神;培训机构不教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很多解读,但重要的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是带着本校学风的,例如有的名校出来的学生就喜欢搞实业搞创业;有的名校出来是搞艺术搞文化。北大有北大的学风,清华有清华的学风,交大有交大的学风,大学里非常重要的就是培养这种人文的学风,这是传统培训机构做不了的。

企业大学也要有这种人文精神培养,就是企业的精神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不是狭义的企业文化培训,而是高于企业文化的人文精神,所以企业大学的课程要有本企业的“道”“势”“术”,这样培养出来的管理人员思想与行为才会与企业高度一致。

而培训机构通常只有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只有“术”的层面;传统培训机构是没有教“势”和“道”的职能。所以当时惠普商学院每年的《惠普之道》都是我亲自讲,湖畔大学开学第一课,马云亲自讲。方法论可以其他高管讲,精神层面的东西一定要一把手出来讲。“道”的部分一定是一把手工程。

企业大学要有能力和有魄力推动一把手讲清楚本企业之道。整理出企业到现在快速发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过去如何走向成功的?未来如何走向成功。这就是企业大学要整理并推动的人文精神。一定要推出《XX之道》,让员工即使离开了企业,走到行业上一看这就是哪个公司出来的,因为他的认知、思维模式、做事方法都带着被企业大学刻意训练过的痕迹。而这种痕迹是企业独有的,被提炼出来的,只有企业大学自己才能教的,而不是去到任何企业都能学的。

所以企业大学要平衡内外部的最佳实践,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当“知识的搬运工”沦落为课程采购部。内外部最佳实践的平衡一个不断混血和演进的过程。

管理不存在最优解,与科学不同;管理只存在最合适。所有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要有选择性进行吸收学习,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基因。所以管理只有最合适的,而没有最优。

五、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及要素是什么?1、一把手的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chongjing.com/szshzl/815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