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冠状动脉心脏搭桥手术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田振宇(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院):搭桥手术就是用一个管道,这个管道是从病人自身体取来的管道,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远端和主动脉之间建立一个通路,让狭窄的远端得到比较好的血液供应。
现在没有人造的材料可以用,一个冠状动脉的直径在2毫米左右,没有那么细的管道,不是说人工造不出这么细的管道,但是人工造出这么细的管道很容易堵。最早取的就是人的大静脉做的,大静脉是浅静脉,特别是小腿这部分的静脉比较接近于冠状动脉,但是也不足。后来发现大静脉的效果不是很好,80年代末开始取胸廓内或者乳内动脉,口径跟冠状动脉的口径更匹配。还有人用胃网膜动脉,它的口径也比较合适。静脉包括胳膊、小腿上的静脉都可以。
主持人:一般要取多长?
田振宇:根据搭多少处。
主持人:取了血管之后会对原来的静脉有影响吗?
田振宇:对静脉肯定是没有影响的,动脉取的话要估计预测。
主持人:动脉直径只有两毫米,这种手术的危险性在哪儿?毕竟是在心脏。
田振宇:到今天为止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经成为常规医院比较定形的手术。现在中国随着冠心病人的增加,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人员水平的提高,在大的心脏搭桥手术已经是比较成型的手术。死亡率在冠状动脉搭桥死亡率每年都在1%—1.5%,甚至低于1%,死亡率并不是很高。它的风险,这部分做冠状动脉大桥手术一般年龄偏大,而且动脉硬化是全身,可能有多脏器器官衰竭的可能。你在动脉硬化可能肾动脉是一块,颈椎动脉是一块,脑子的血管是硬化的,你在做手术期间解决了心脏的供血。由于手术过程当中维持了血压,不可能让它跟正常生活当中的人一样,血压肯定要比生活中的人要低。这一点血压的降低可能影响到脑子、肾脏,引起脑损伤、肾脏损伤,这是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对没有动脉硬化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关系,对有动脉硬化的人来讲就是一个威胁,同等口径的血管可能都是硬化的,而且可能硬化程度不一样。
主持人:手术大概多长时间结束?
田振宇:要看搭几处了。
主持人:冠状动脉的大小手术也分很多种,常规非体外循环,这一块病人如何界定?
田振宇:搭桥的基本方法一个是在常温下心脏跳动下的搭桥或者不跳动搭桥。不停跳搭桥的出现早于体外循环搭桥,早于停跳搭桥,目前效果满意。另外一种是在体外循环下做的,所谓体外循环就是在手术当中用一个机器把静脉血引入到机械里面,通过体外的养和方式经过一个管子打到主血管里面。年意大利一个医生在美国做了第一例不跳动搭桥。与此同时,南美仍然有几组医生用体外搭桥,由于影响力很小,在90年代初被荷兰人重新报道,轰动了世界。很多人以为这是一个新技术,实际上不是,为什么现在可以做得这么好?由于设备改善了,做了心脏稳定器,虽然心脏在跳,但是局部心肌跳得很缓慢,给你相对静止的工作环境。
不停跳搭桥终归比停跳搭桥要困难,但是免除了体外循环给人带来的副作用。当今的医学科学留在血管里面是好的,一旦到体外对人会有损害,从某种意义上保护了不必要造成的损伤。但是不一定在不停跳下做的搭桥比在停跳下做的搭桥要求要高,要求你做搭桥的血管条件要好,如果是很差的血管在停跳下做搭桥手术失败的机会要多,不同的病人要去做不同的选择,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
主持人:现在临床上做的哪种比较多?
田振宇:因人而异,大概90%多都是不停跳的,有的人90%都是停跳的。但是不能说他用90%不停跳就,就说他技术好,也不能因为他90%是停跳的就说他技术不好。现在美国总体不停跳搭桥只在20%多到30%,人们发现不停跳搭桥的不足。如果以一个医生为例,这个医生的手术技术很好,他做不停跳搭桥的病人和停跳搭桥病人的效果是一样的。停跳比不停跳的病人要多,技术因素很关键。
===============